9月25日《夺冠》首映当天,“巩俐演的郎平”冲上热搜,很多人赞叹她饰演的郎平出神入化,不看脸几乎以假乱真。
尤其是后半程执教美国队的魄力,赛场上料事如神的决断力,以及回国家队铁腕改革时的坚毅,都让人感受到了属于“铁榔头”的霸气。
大型体育竞技题材的电影,在国内凤毛麟角,拍摄难度颇高,许多投资方和导演都望而却步。
而陈可辛却反其道而行之,上一部《亲爱的》结束之后,整整五年时间,着手准备两部体育题材的电影:
一部《李娜》,一部《夺冠》。
而这份勇气背后,面临的是非常艰巨的挑战。
连陈可辛自己都吐槽,想找以前的电影参考,发现中国这种类型片太少了。
那么体育竞技类型片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到底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体育竞技类型的片子拍摄难度高,成为资本不愿挑战的最大原因。
难点一:对演员要求非常苛刻
很多大制作电影的难点都在于,需要大量特效来做出逼真的场景。
而体育类电影却正好相反,它没办法靠特效来弥补现实的不足,一切都要真刀真枪地进行演绎。
其他类型的片子,演员扮上一层皮,学上两三招就可以演,但体育类的不行。
体育演员必须拥有专业运动员的素质,才能在镜头前演绎出运动员的状态。
尤其是《夺冠》这种世界大赛水平的内容,绝不是一般演员可以胜任的。
影片中不仅有强大的中国队,还有“东亚魔女”日本队、强劲对手美国队、以及老牌强队巴西队。
剧组需要集齐拥有专业级排球技巧的四支不同人种的女排队伍,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点,《夺冠》不仅找了国外的专业球队配合,还在全国范围内海选排球运动员,再请专门的表演老师进行集训。
陈可辛也有了第一次启用素人演员的经历。
而一些重点角色,如张常宁、朱婷等,剧组更是请来本尊进行出演。
终于,在剧组的严格要求下,在成片中我们看到了毫不逊于世界级赛事水平的比赛场面。
姑娘们的演技也十分自然,张常宁的转球和朱婷的哭戏都令人印象深刻。
难点二:对比赛的解读要容易理解
体育片中常常充斥着大量的专有名词,包括比赛规则和技术要领等。
而并不是每个观众都常看体育比赛,更别提了解这些专业知识了。
所以这类影片制作的一大难点,就是向观众传达这些概念化的东西。
因为是电影,不能长篇大论地说教,只能通过细节和台词来潜移默化地让观众理解这些东西。
《夺冠》中通过日常练习中教练的穿插讲解、比赛中解说员的画外音和郎平、陈忠和在场边的指导构建了一个信息传递体系。
确保大家在观影时不会有任何知识盲区,顺带还为排球运动扫了盲。
难点三:对重点赛事的选取有学问
体育片大多是根据现实人物和事件进行改编,内容大多是已经广为人知的事实。
特别是片中的比赛结果都已成定局,大大削弱了影片的悬念感。
因此,构建足够的戏剧张力成为电影的一大课题。
《夺冠》中,真正的终极决赛只由字幕轻轻带过,连一个画面都没有。
陈可辛把高潮所有的笔墨都放在了一场前期的淘汰赛上。
这场比赛的背景是中国队接连失利,再输一局就直接回家,连正式比赛的场都登不上去。
而雪上加霜的是,这场比赛的对手,是中国连输18场的老牌强队巴西队。
没有退路,再加上对手凶猛,中国队只能背水一战。
在这样强烈的压力和冲突下,这场比赛的紧张感被推到极致。
虽然大家都知道最后中国队赢了,但在观影的过程中,还是有着极强的代入感。
跟着女排姑娘们的心情起起落落,丝毫没有任何松懈。
陈可辛和编剧张翼从大大小小无数比赛中筛选出了这一场来表现,无疑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体育类影片既符合官方宣传调性,又迎合市场审美,相比当红的军事类型片,题材上更有优势。
优势一:体育类影片
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输出更正面
《战狼2》的爆炸性成功让资本看到了军事类型片的巨大市场。
而官媒也顺水推舟地利用这一类型影片,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军事片的风头一时无两。
但军事片在爱国主义精神的输出上大多是以战士们的牺牲为内容,充斥着血腥、暴力和沉重感。
而体育片却完全不存在这一问题,甚至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输出更加正面和有力。
体育赛事可以说是和平背景下最直接的“战争”,每个运动员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
尤其是中国运动员,为国争光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奋斗同战士一样能震撼人心。
赢得比赛后,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更是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民族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更纯粹,更阳光,更热血,不掺杂悲痛和遗憾,而是散发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优势二:体育类影片
在性别问题上更包容
军事类型片阵容均是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
体育类型片则不然,女子比赛依旧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照样诞生出一个个体育巨星。
邓亚萍、刘璇、李娜、郭晶晶……还有这部《夺冠》中的郎平和朱婷。
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可以在赛场上称霸一方,威震四海,都可以为祖国赢得荣誉和骄傲。
这种“全员皆斗士,人人可争光”的基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和鼓舞观众。
影院里的观众不仅可以享受到观看比赛的乐趣,还能看到赛事背后一段段故事。
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那一个个传奇人物的经历,达到超越性别的共鸣。
优势三:体育类影片
和老百姓生活联系更紧密
体育是一项全民事业,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当年,有多少人看了《灌篮高手》之后开始喜欢上篮球,又有多少人看了《冰上的尤里》之后开始迷上花样滑冰。
而如今,又有多少孩子在看了《夺冠》之后对排球产生了兴趣呢?
我们平日里不会研究枪炮子弹,也不会搞什么负重泅渡,最多也就是动动手指吃个鸡而已。
但我们可以到体育馆打篮球,去射箭馆射箭,去游泳馆游泳。
对于这些体育项目,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实感,这份实感在观影中会让观众对比赛的对抗性更加在意。
甚至在剧情的引导下,集体成为主角的“粉丝”,为主角的队伍打call。
这种团结一致的情绪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胜负欲,引发羊群效应,从而创造较高水平的票房。
因此,分析了这两方面优劣势,们可以看出,体育题材是一个难度与诱惑并存,且较为新颖的题材。
今后的走向应该是向大投资、大制作、主旋律的方向靠拢。
《夺冠》作为近年来唯一一部高水平投资和制作的体育类型片,可以说是一部吃螃蟹的作品。
它的出现,无疑给这种类型片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人更加期待之后的《李娜》。
虽然这部影片也有它的缺点:
比如主题不明晰,逻辑不甚清楚;过于追求“和谐”,掩饰深层矛盾;内部会议场景过于“美式”,不够写实等等。
但《夺冠》的成功也会促使资本向这类型的影片倾斜。
在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加出色的体育类电影作品,期待它可以推动中国电影向前更进一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