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保险话题前,先说一下微信上非常常见的,购买分享可返现的行为。
为了分得一丁点流量,互联网的运营人员是呕心沥血。无论是电商,还是知识付费行业,都在玩一样的把戏:自己购买后-分享-生成自己的海报-朋友购买你将获得返利 这其实有点像传统行业里的“吃回扣”
这种行为,对策划者来说,参与用户的分享相当于二次曝光推广,用户朋友通过海报转化,也就贡献了一个新uv——这种把“利”直接给到用户的行为,确实很得人心,所以不断有人刷屏无可厚非;
而对于参与的用户来说,反正自己已经购买了,分享出去只会让自己付出的钱更少,何乐而不为呢。
而对于新转化过来的uv来说,他们要么终止分享自己承担费用;要么也会仿照他的朋友那样,分享获得返利。
~~~
依次下去,雪球越滚越大,裂变开始~
然而,当这个分享的行为出现在保险行业,情况就大不同了。
买过保险,或者有深入接触过保险行业的人都清楚,“转介绍”这个词;即是你的客户经理一般都会要求其客户可以介绍身边朋友给他认识,从而扩大潜在顾客池。
通常这种情况下的客户,获取难度较低,质量却相对高,后续转化/促成的成功率也会较高。因此大部分保险从业者,都会以各种“软硬兼施”的方式要求朋友进行转介绍这个行动。
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分享的行为,但你能获得的【利】不是直接的现金,或者是客户经理的感激话语/一顿饭/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感谢
但你是否有发现,即使有回报,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心甘情愿做这个动作,这到底是为什么,你思考过吗?
第一:保险行业自身问题,行业门槛低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行业口碑不好。
第二:利我主义的支配,不愿意在朋友面前用自己来为客服经理承担风险
第三:返的【回报】并不够诱惑
案例剖析
从10月开始,我接到的推销电话可以说是直线上升,看来销售们的kpi压力都很大。在这种靠业绩吃饭的岗位,不少销售员会直接抓住身边最近的救命稻草。
比如说,小编做保险的好友,今晚突然问起小编公司的人员规模,并要求我介绍同事给她认识,目的不是讲解保险产品,或者只是讲解理财/保险意识。
毫无疑问地,我拒绝了她,两人因此闹得不愉快。
我觉得她这个行为本质上一种保险销售,虽然方法间接但也变相消耗了我的人脉。
她觉得我不帮忙不够义气,不讲情面。
其实我提出一个折中的合作方式,利用互联网中常见的分享返利的方式,然而她并没有同意。
只要把自己包装好,让出的“利”够诱惑,还是会有很大的曝光量,最后的转化成交量,倒是不敢打包票。
所以合作,应该建立在双方都擅长的,熟悉的手段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即使是好友亲人,这种硬生生的介绍/推荐,只会互相伤了情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