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大课进入了我个人认为对现有的科班商学教学内容最有突破性的一个主题。
先生从人口性别比的产业效应、“武钢养猪/鞍钢种土豆”的内在逻辑、宁高宁“关于产业的十万个为什么”三个“课前秀”导入课程,以实例说明了产业思维何以如此重要。由此我们也明白了和君十六字诀为何要以“产业为本”作为战略为势、创新为魂和金融为器的先导。随后先生将“一个主题(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升级)”具体化,从“两个问题(如何实现成长突破?分析师和投资者如何选择投资对象?)”总结了未来影响中国产业态势的三大商业浪潮(并购、创新和全球化),并条分缕析讲解了5条产业思维。在下半场,先生通过对股市的发展现状和态势的分析,再一次强调了树立产业思维和产业认知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课后学习课件,将认识和心得总结如下:
一、方法论上的启发:战略思考是广度和深度的权衡,产业思维是企业发展和创业战场的制高点
先生提出:从哲学思考和方法论的高度看,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在本层级系统里无解,需要到更高一级的系统里才能找到答案。
我认为,产业思维聚焦的就是这种广度和深度权衡的关键层面。
在企业—产业—宏观经济三级系统中,如果局限于企业思维,就可能会丧失对广度的理解,如果只从宏观经济角度审视,却可能失去对深度的把握,乱花迷人眼,陷入无的放矢的局面。产业恰好提供了链接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的中观视角。
在这个层面,宏观大势被落实到具体产业或细分产业方向,微观决策则得以升级到响应潮流、顺势而为的战略高度。企业的微观决策问题,要在更高层级的产业系统里去寻找答案和出路,也只有从更高层次去看问题,才能未雨绸缪,以“不变”应万变,从产业思维高度认识企业问题,未来很大程度上已在指掌之间。
由此也想起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战略家要对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做一种权衡。就好像一只捕猎的鹰,必须飞的足够高,才能在广阔的视野中发现猎物,但它又得非得足够低,看得清环境的细节,对准目标发起俯冲攻击。”
先生强调从产业思维审视企业决策,正是这种战略思维的鲜活应用。
诚如先生所言,思考企业问题,必须建立产业思维和产业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产业思维是企业发展和创业战场的制高点。产业思维,个人理解有两大维度:一个是前面说的,把企业的战略问题放到产业层面,以产业的宏观视角和前瞻性去思考;另一个,则是要拓展产业的水平视野,在同一层级去拓展。前者表现为从产业大势看企业决策,后者则是通过纵横捭阖整合其他企业和资源的力量,比如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兼并和收购。
二、产业思维是如何展开思考的?
课件上列出的产业思维总计18条,从先生详细讲解的五个产业思维,已经可以看出很多门道。剩下没有展开的,可以作为实践12345产业思维修炼的一个参考和依据。
3.1从人口指标如何看产业发展大势:
1、从产业演化路径看:工业化(industrialized)向后工业化(post-industrialized)时代演进;依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断趋向产业的高级化;
2、从社会发展看: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中产阶级崛起;社会进入多元化时代。
3、从金融深化看:商业投资类型趋于高级化、理财投资对象不断升级、信用体系建设趋向完善;
4、从具体行业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起就进入了消费升级阶段,对大宗商品如:房屋、汽车和品牌产品的消费需求加速,并推动自身经济的高速增长;
人口和人均GDP与产业关系的对应关系,是落实到市场的潜力和可能走向上的,后续多条产业思维也是如此。从人口发展大势(以及第6条人口结构的变迁),就可以推测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潮涨潮落、兴衰更迭,乃至于其中蕴含的机遇与风险。没有市场、市场没有到一定的量、或者市场没有一定的利润水平,再强的基础设施、技术能力、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都无法铸就快速发展的企业,遑论伟大的企业,这也是先生为什么说武钢鞍钢的微利和亏损不是企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3.2沿着经济时差的轨迹寻找产业机会
各国各地区在资源禀、地理区位、发展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其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也存在着差距。表现在经济发展现实上,就是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先有后,存在着“区域性的经济时差”。在这个方面,人均GDP是一个应用产业思维的关键指标。
经济时差意味着绝大多数地区的发展都存在着历史和现实的参照系。历史维度上,产业演进所处阶段的升级换代,蕴含着重大的产业机会;现实维度上,其他地区的发展现状是进行产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两者相结合的维度上看,其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今天,可能就是落后地区发展的明天。因此,既存在着复制先进地区成功要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提供了着“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都构成了微观企业产业决策的重要参照系。
先生也特别提到沿着产业互联网化的时差寻找产业机会。这种“技术进步上的经济时差”实际上反映出互联网席卷和从根本上改变产业演进轨迹的技术创新潮流。最先被改造的,将是那些建立在信息流、资金流上的产业形态。同时,传统产业形态经由同互联网模式和平台的糅合,也可以共生出新的产业机会,毕竟,《集装箱改变世界》书中可以看到,产业是想出来的!
3.3利用上市、再融资和资本市场估值中的产业偏好
产业思维,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产业演进大方向的判断和选择,以及与之对应的细分产业定位;二是在选定产业的价值链上如何定位,以求整合资源,实现内部整合和外部扩张。利用上市、再融资和资本市场估值中蕴含的产业偏好,对于企业经营和金融投资,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产业偏好”意识,一方面是指对政府产业导向的敏感性和准确把握,就目前政策实践看,需要重点关注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指导文件,例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另一方面,要对市场的产业偏好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因为资本市场估值存在行业差异,不同的行业,同样的收入和利润,所创造的股东价值却可能有天壤之别,在存在资本市场的情况下,股东价值是资源流向最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此而言,宁做高估值行业里的乌鸡,也别做低估值行业里的凤凰!
如果敏锐地把握了产业偏好,按照雷军那个夸张的极端说法——“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而没有产业思维和产业偏好意识,可能会陷入眼前利润动机支配下的短期行为,面临限制发展速度,甚至逐渐走向绝境的风险。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包括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昔日明星公司。
谨防入错行,这个思维对于我们个人择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指导,这也是先生第一堂大课中谆谆告诫我们的。
3.4以产业代表的身份寻求“产+某”结合
产业所处阶段性和周期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周期性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产业政策提供了一个重要导向。国民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要素成本、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产业周期。回顾企业发展史可以看到,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家电、通讯乃至IT产业先后出现了一轮持续高速增长,除了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如今新能源、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教育等也成为新一轮国民经济增长的“明星行业”,企业的投资决策要“弃暗从明”,这是产业思维的一个重要启示。
“产+某”结合思维,就是要立足产业但又跳出产业本身去寻求“1+1>2”的发展路径。不懂结合,或者结合的不好,可能丧失自己原先的产业优势,如果结合的好,可能从根本上革新企业的产业布局、资源结构、能力禀赋,就可能发挥出四两拨千斤,曲径通幽处的良好整合效果。
3.5以历史性眼光前瞻中外产业竞争态势的演变方向
什么是历史眼光?第一次大课上先生勾勒的中国社会经济大势就蕴含了历史眼光。所谓知古鉴今,继往开来,看格局,看大势,看演进逻辑。
产业的发展直接折射出国家竞争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国家间竞争的态势正在朝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倾斜。有胆识的企业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纵横四海机遇。正如先生所说,时代变了!
时代有了哪些变化?一个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国内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和消费者的脉动紧扣着世界经济的脉搏。在中国成功的企业,就必然成为世界级企业,在这个方面,我们的企业具有本土优势;二是风水轮转间,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在位国际级企业的颓势,蕴含了中国本土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产业链整合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虽然在管理水平和技术积累方面有所落后,但朝气蓬勃,正值青壮年,资金实力和市场规模的支撑,让我们的企业能够吸收和利用原有江湖大佬们走向衰老乃至倒下时释放出的资源、技术、产品、装备、人才、管理、品牌等一系列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
以现代经济发展和国际秩序演变的历史为鉴,结合东升西落和重塑国际共识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大势,有理由相信未来三十年会是一个中国企业全球化和全球企业中国化的历史阶段。
从产业思维和全球视野出发,思考产业、整合产业、布局产业,正当其时。
3.6小结
先生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具体化到并购、创新和全球化三大商业浪潮,这是新旧时代的更替,是一种颠覆式和破坏式的创新进程,是一种改朝换代般的历史性变革。这一认识,为产业思维的推演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点。
我目前对产业思维的粗浅认识是:要从政策角度去观察,从市场角度去切入,从技术进步角度去理解,从竞争角度去实践。
三、产业思维内功怎么练?
后续深化对产业思维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极有必要。为此,很值得在深化领会上述5条产业思维的同时,围绕后续产业思维纲目展开学习、思考和研讨。先生传授给我们修炼的秘诀,就是“12345法则”:1理2史2实4感觉5逻辑
结合个人理解,整理如下:
理论为基,史实为鉴,深入现场,培养感觉,理顺逻辑。
具体内容,先生已然明示,我等老老实实学起来、练起来就是!
牢记先生的教诲:放下天之骄子的身段,脱掉书生气。走向企业、走向市场、走向基层、走向商业原生态,去经历、去感受、去磨练,少一点精英意识,少一点养尊处优,少一点自说自话,少一点自以为是。
让我们围绕产业思维之本,继续三度修炼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