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五日,我坐在朋友圈看西藏的天,看四川的雪,看尽世间万千繁华。第六日,我登了剑门,家门口的。
途中,见行人稀落至斯,我心生疑惑,难不成这百万人民都奔了远方了么?
无论如何,不堵不挤,穿梭在幽谧的林间小道,我还是很庆幸自己做了这样的决定。
赶在我前面的是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得很慢,适合我的节奏,我便一直就这么跟着。老太的腿脚大概有些不便,老头便体贴地扶着老太的胳膊。山路很窄,还有对头的游客擦肩而过,老太懊恼地甩了老头的手,嘟囔着:你顾了我,分了心;我依赖你,又担心牵扯你。这个路,还是一个人走的好吧。我心里一动,有时候,各走各路何尝不是一种成全?
经过桂香园时,一阵清香沁人心脾。桂花树下不少人弯着腰,用小树枝拨弄松软的地面,我知道他们是在寻觅一种果子,那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生毛栗,生吃脆嫩,熟吃香糯。走远一点,还能听见林间软软的童音在抗议:这一颗明明是我先发现的,为什么给了姐姐……不知何故,今年的桂花开得有点羞涩。
从兴福步行上山,历时一小时又十分钟—一个人的旅行,我始终没办法给自己设限。
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山上四处流转—事实上,即便我三个月不曾上山,我对这山上每一草每一木的熟悉程度,就如同我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我在一枫树底下坐着。阳光很暖,透过松树的缝隙,洒落一地,光影随风,捉摸不定,像极了这变幻莫测的人生。往左看,山脚下是那烟波浩渺的尚湖水面。这晴空下,能见度高得出奇,说句夸张一点的话,我甚至能看清穿湖堤上缓缓而行的车牌号码,凝神细听,能听见对岸蓝调江南的喃喃私语声了。境由心生,这话有点儿道理。
一茶,一书,枕山面湖,我打算就此打发我的半日闲时光。
生活熙熙攘攘,我已经没空失眠了,但也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完整地看一本书了——生活给了我这样那样的难题,而我总是学不会中庸之道,这非黑即白的人生观常令我抓狂。
摊在我面前的这本书,是我在当当网上买的,买了好久了,一直没有拆封,直至今早我把它背上了这山头,一茶一坐一书,应着那山那湖那景,感觉俗世里浸泡已久的自己一点点风雅了起来。
轻轻翻开这本民国时期的情书信集,我用几近虔诚的心情旁观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时代里,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低语微叹,爱恨离愁。这些生命,有的是正值青涩年华的军人,也有自主谋生的公司职员,还有一些诸如徐志摩与陆小曼、鲁迅与许广平类的名人情侣。白驹过隙,无论这些生命是否曾经璀璨,他们留下的这些书信,或热烈浪漫,或深沉含蓄,足以让我一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也曾有过软语微香的片刻,这些情感记忆,得以长久地保存下来,时间愈是久远,愈是芬芳……
关于情书,我有着不怎么美好的记忆,它曾经代表了一段青葱岁月里无疾而终的单恋历程,后来给我惨白的外地求学生涯增加了些许色彩。情书于我,不是心头的朱砂,也不是那皎洁的月光——它最终造就了我有些自卑又极度自尊,有些粗犷又极度纤细的性格并且祸害至今。
徜徉在波澜壮阔的民国爱情里好时光溜得特别快。如果不是一阵呛人的烟味袭来,我想我会一直沉迷其中的。自从十多年前心脏早搏住院起,对于烟味,我的鼻子就像猎犬一样灵敏。对于抽烟的人,也无端生了一股厌恶。今天这股烟味的主人,是一群上海人。在我国,这样休闲自在的公共空间里抽烟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你若抗议,便是你的不合主流。多辩无益,退场的,只能是我。临走之前,我用不被觉察的眼神逐一凌迟了他们一遍。再过个几十年吧,人们终将会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有多么的遭人唾弃,就如同当下渐行渐远渐行渐少的闯红灯一样。
离女儿下课的时间尚早,我和茶室的老同事打了个招呼,感谢她们殷勤的服务。之后我踱步过去和剑阁前照相的老徐叙了一下旧。老徐的儿子曾经是我在旅游公司的同事。前些年辞职下海,自己开了一个加工厂,发展得不错。受这次“三合一”整治的影响,厂子损失很大,刚刚整体搬迁到大义的一个村上,百废待兴。我安慰老徐:整到位了,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做大做强,持续发展呀。说起孙女,老徐明显就高兴了起来:已经上高三了,在省中,成绩不错呢,比她爸有出息,神情间,颇为自豪。这神情,似曾相识,我在我爸脸上见过,可惜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
临下山时,我请老徐给我在剑阁前照了个相。我的底子不好,就一直不喜欢拍照,后来看了朋友写的一文: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想想也是,偶尔就会主动让别人给摁一下镜头了。
行文至此,有些不知所云。人说散文贵在形散神聚,纵观我写的,形够散,却不知神在何处。突然想起杨绛百岁时说过的话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一阵秋风起,抖落我一身风尘。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我微微地笑着了。
我的人生,我觉得好,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