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诗赏析

卞之琳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现在就跟着豌豆酱来领略下大师的作品吧!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安於巢吗?

人安於客枕?想在天井裏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入梦】

  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   

  望著玻璃窗片上 

  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 枕著一个远去了的人  

  留下的旧枕,

  想著枕上依稀认得清的   淡淡的湖山 

  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   仿佛风流云散的   

  旧友的渺茫的行踪, 

  仿佛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笺上   

  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 

  老人面前昏黄的古书中   你不会迷失吗 

  在梦中的烟水?      

       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短短35字的一首小诗,朦胧中带有深意,表现出一种哲理化的情感体验,蕴含一种朦胧复杂、不易道明的况味,诗人的高超的表现技巧不得不令人佩服。 

   可是当很多学者包括诗人自己都把《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从哲学角度诠释此诗的时候,我却被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给吸引着,感觉诗作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