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即鲁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谥号是国君或者影响比较大的官员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哀的评价有以下几种: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鲁哀公在位长达20年,按理说不应该死后谥号“哀”,但我们根据鲁哀公的生平,可知他在位时都是三桓当权,最后被三桓攻打逃到其他国家,属于“德之不建”和“遭难已甚”,因此谥号“哀”。
何为:何种行为,即怎么做。服:顺服。
对:论语中一般指记录国君与臣下对话,臣回答时用“对”,表示对上的尊敬。
举:举荐,推举,选拔。没有科举前的官员选拔,有一些是需要推举的,这个制度一直都存在,有时候一封推荐信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的命运。
直:正直(的人)。错:一是废弃,闲置;二是摆放。诸:一是众多;二是之于的和音。枉:与“直”相对,奸佞(的人)
基于上面的两种解释,那么“举直错诸枉”就有两种意思,我分别解释一下。其一:选拔正直无私的人而废弃众多的奸佞小人(即亲贤臣远小人的意思);其二:选拔正直无私的人,把他们置于奸佞小人上面(即让贤臣领导小人)。
第一种解释,意在不选奸佞的官员,但是统治者无法直接判断每一级别所有官员是正直还是奸佞,只能把握周围的几个人,而每一级官员都这么做,民众自然顺服。
第二种解释,意在使正直的大官领导奸佞的小官(吏)。不过无论什么样的官员总有下级,那么当奸佞官员成为上级时,那么民众一定不会顺服,而且小官吏可能更加与百姓打交道的多,这样推算,民众一定不会顺服。
所以我认为孔子的本意应是第一种解释:
鲁哀公问:“怎么做民众才会顺服?”夫子回答说:“选拔正直无私的人而闲置众多奸佞的人,民众就会信服;相反,选拔奸佞的人而闲置众多正直无私的人,民众就不会信服。”
这种话说出来很简单,但是如何正确地判断正直和奸佞,孔子在这里却没有说明,但在前面讲过了识人三步法,可以结合到这里一起看。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识人的方法还有很多。《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是什么样的人,恐怕无法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也无法用正直和奸佞来区分,但是他举荐人就有一条——“不拍马屁”(举荐赵良栋),虽然《鹿鼎记》也是胡编乱造,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识人方法,要活学活用,切不能生搬硬套。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儒家的学问只适合于盛世,在乱世基本没有用。从历史上儒学的兴衰也能看出来,如果不是汉代大一统带来的繁荣,汉武帝也不一定此处败家独尊儒术。尽管孔子告诉了鲁哀公如何做可使民顺服,但因为乱世,鲁哀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把握,这个方法,想必他一定也无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