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这篇文章是受母校学妹邀请,为校友期刊写的,讲了自己毕业这两年来的学习和成长,不为别的,只希望能给学弟学妹(如果简书上的学生也能看到的话)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有些长,近3000字。
正文
恍惚之间,我已经毕业两年了。这两年时间里,除了感慨时光飞逝外,我更多地在思考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成长了多少。今天,我想,不如跟大家聊一聊毕业两年的经历,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发。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私立的文化教育公司做文案策划,那段工作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乏善可陈,但我离职之后仍和那里的老板、领导、同事保持联系,关系友善,我想这是离职之后最好的结果。
第二份工作,也就是我现在的工作,是在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做新媒体运营,如今也待了一年多。
从0到1,真的是一个很考验人的耐心和智慧的过程,很多人在这过程中就放弃了。刚进公司时,我才毕业不到半年,对很多东西都不了解,比如金融、互联网、市场需求、用户心理、公众号运营等等,都跟我之前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太多重叠,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于是,我带着虚心求学的态度,开始一步步往前走。
不过,我也没有像《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一样,每天加班到深夜,拼命学习;发条拧得太紧,机器容易坏。我的学习过程很简单,工作时多听多学,默默记在心里,比如开会或者讨论问题时,我会认真去听别人讲了些什么,怎么分析问题,又是如何判断一个方案是否可行,下次自己碰到时,就试着学习那种逻辑思维。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总结自己的工作,像写日记一样,我会定期反思自己过去一阶段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等等,找出可以优化的地方;然后整理自己的电脑资料,在分门别类中梳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并试着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工作节奏。
以上两个学习方法是有成效的。其一是对自己分内之外但又相关的知识概念的建立,像前面提到的金融基础知识、互联网、市场等等,跟别人聊天时我可以很轻松从脑海里抽取出来——你现在跟我聊金融,我也能饶有兴致地跟你说上许多——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能帮我分析问题。其二是对工作的梳理,相信我,当你电脑内的工作资料全都有序地各归各位时,你不仅能很轻松地在需要时找到它们,还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分为那几大部分,各个部分都需要什么东西。就像你准备认真看书前需要先整理你的书桌一样,以后当你们想认真工作时,不妨也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电脑。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我的本职工作是做新媒体,新手入门,我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怎么做。怎么办?先从模仿开始。于是我开始看各种做得好的大号,分析他们的排版、文风、选题、配图、互动等等,然后模仿他们,在这过程中渐渐找到自己的感觉,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在,随时关注大号的推送、关注朋友圈里的新鲜事,成了我的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说实话,我自己并不是那么喜欢。再接着,是参加微信上的运营课程,认识新媒体同行,在听课和互相讨论问题中梳理自己对新媒体的理解,然后输出,最后形成你的认识,成为你的工作经验。这个过程对我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入行一年多以后,我现在对新媒体运营、对那些大号,都有自己一套较为完整的分析,不管以后我去哪个行业做新媒体,它都能帮助我迅速上手工作。
最后,是关于写作能力的提升。从小到大,我的语文成绩和写作水平都不差,一直很自信;在北语中文系的四年时间里,我受到了从古至今的文学大家的熏陶,有自己独立的文学审美和写作风格。但如果抱着这种自信和骄傲去做文案相关的工作,就会处处掣肘,难以发挥,甚至会有怀才不遇的挫败感。因为市场需求的大多数文案/文章并不需要太多文学性和专业度,它更需要通俗易懂,需要传播和引起共鸣。
这就是我刚入行时遇到的难题。很多时候,把自己感动到的文章并不能感动别人,也不适应我的工作需要,因为我写的内容是要给用户看的,要通俗易懂,要言简意赅,要看着有趣。说白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你就提供什么样的内容。这个我适应了很久才慢慢适应过来,尝试了各种文风、各种题材、各种形式,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所以我还是经常阅读别人的文章,学习、模仿他们,再慢慢变成自己的风格。
从纯粹的中文系毕业生到适应市场需求的内容创作者(但愿这个词没有太夸张),这就是我工作后从0到1的过程,是在自我否定和重新认知中成长的过程,幸运的是我没有放弃。现在,各种软文、短文案、品牌故事、剧本、漫画脚本、专业的时尚的八卦的干货的甚至鸡汤类文章、还有最重要的我喜欢的随笔,我都能很好地驾驭。
现在我想跟你们聊聊工作之外的东西,毕竟工作占据了这两年的大部分时间,所以说得有些多了。
除了工作,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阅读了吧。我到现在依然怀念大学时天天泡在图书馆的日子,每天心无杂念,有很多时间可以深度阅读,书一本一本看完,写笔记、摘抄句子,幸福感爆棚。毕业之后,尽管一直都有在读书,但是心境变了很多,很难再那样纯粹地坐上几个钟头,什么都不想地沉浸在书里。虽然不想承认,但确实是,人变浮躁了,当身边和你的生活发生关系的人或事越来越多时,心的牵绊也越来越多。
好在阅读的习惯一直保留着,零零碎碎的时间里,阅读一直在进行。这两年看书的速度远不如上学时了,看过的书一时之间也无法全部记起来,印象比较深的是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卡尔维诺、严歌苓、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位作家,还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化身博士》、《烈日灼心》、《富爸爸穷爸爸》等,还是以文学作品为主。最近一个月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发现它是一部特别好的哲学入门小说,如果你们还没有看过,推荐你们阅读,读完你一定会发现打开了世界的一扇大门。
阅读并不能提高你的工作能力(文字工作者除外),但是它会融化在你的血液里,成为你的精神你的思想的一部分,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回馈你。我一直觉得,这么多年坚持阅读,最大的收获是学会独立思考,不至于人云亦云。现在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机会,我自己身处其中很有感触,每天收到的推送那么多,可是有多少是真正有思考有深度的内容呢?在这些信息的轰炸中,如果不能独立思考,冷静判断,很快就会随波逐流、迷失自己,这是最可怕的。在有充足时间和精力的大学阶段多读书,是你不管多久以后回想起来都会感到庆幸的。
最后,给大家提两点建议作为结束吧。
一、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发展成优势。
兴趣的重要性在于,你永远不会觉得生活无聊,你永远都能从中找到满足感,你永远因为它保持热情和阳光。当你将它发展成优势后,它就是你的一道护身符,你可以选择让它变成你的工作,在工作中深度学习;也可以选择让它成为你的业余爱好,就算有一天厌倦工作了,你还有归处。清楚自己优势的人通常都乐观且清醒,不容易迷茫,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如果你还没有能发展成优势的兴趣,不妨现在就去刻意培养一个。
二、永远保持战斗力,相信人生有无数种可能。
上大学、毕业(深造)、工作、结婚、生娃、工作,这似乎像是每个人一生的必经之路,是不变的套路。其实我觉得不一定,人生有无数种可能,在到来前你永远不知道是哪一种,所以不要预先为自己设套,然后成为套中人。我有一个同事,在她去独自香港前,我们都觉得她跟我们大家差不多,一起上班、下班,到年纪了谈恋爱、结婚。可是后来的结果是,她在香港遇到了现在的德国老公,迅速坠入爱河,结婚领证。如今她辞去了工作,在进修德语,准备和老公一起去德国生活。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生活。我们和她都不知道人生会突然出现这种可能,但我们一直知道,她是那种乐观开朗,充满战斗力的女生,没有她不敢挑战的事情。
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不只是对你们说,也对我自己说,做生活中的战士,不停地战斗,永不服输。哪怕你觉得现在的生活让你觉得痛苦压抑,不要轻易放弃,不要丧失斗志;我过去两年也一直在与自己的无知和懵懂战斗,所以我现在能笑着与你们分享过去的苦和累。愿你们别做一只挨锤的牛——牛挨锤之后就会丧失雄性,从此每天只管吃喝睡和工作——把自己囿于一方狭窄的天地,只有机械的工作和生活。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我们总要去探索吧。
你们的“新世界”的大门还未打开,或者正要打开,不要着急,你们还有时间准备。
THE END
文 | 羊小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