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里看到一篇《独生子女的时代隐痛: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的文章,颇有感触。说实话,从我个人的生育观念来说,子女双全,才凑成一个“好”字,也才符合人类繁衍的自然平衡法则。但长达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既成事实地造就了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现在看来无论是父母和子女,家庭和社会,都还没能找准定位,迷茫和困惑、悲伤和痛苦,充斥着各自的生活,这是家庭的悲哀,也是时代的不幸!
文中先讲了一对夫妻从广州到南京看女儿,因没有事先打招呼,碰了一鼻子灰。说实话,我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是的,因为他是我们唯一的孩子,我们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他的成长中:从幼儿园、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什么样的大学以便出国、深造或找一份好工作,甚至是他们找伴侣,生孩子,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想方设法,拼尽全力去为他们铺就我们心中的美好未来!正如此,我们生怕孩子误入“岐途”,用所谓的前程,控制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现代社会强大的交通和通讯的网络,即使上了大学,找了工作,远隔千山万水,他们其实也无处可躲。俗话说,“给一把米是恩人,给一斗米是仇人!”,父母的爱太多太多,对孩子早已成了习惯,甚至是负担!我们明明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却总希望他在温室里长成参天大树!是不是很奇怪?!我理解文中女儿的不满和愤怒:我有自己的时间和安排,你们天天都在电话或微信里跟我联系,却招呼也不打,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不是惊喜,而是惊吓!我难得约好了朋友,订好了行程,你们却偏偏要我陪你在南京玩,这是对我的极不尊重!是不是我们做父母打心眼里还没把她当成有个人生活空间的成年人。想想当年自己读大学的时候,每次离家最温暖的话就是:没钱了,给家里写信!那时的父母忙于生计,难得的一封家书,都让我倍感珍惜,更不可能奢望家人的探访。可时代在变,如果我们怀揣当年的心境去琢磨现在的年轻人,自然是大失所望,结局只能是“你们的爱太泛滥,不值钱!”,没有感动,却满是伤害。
在国外,父母把孩子养到十八岁,以后的路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孩子和父母各有自己的生活,绝大部分父母的归宿就是养老院。在国内“我陪你成长,你陪我变老”的温馨让我们这一代人感动,所以我们总希望多陪伴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多陪伴自己!但在独生子女时代,陪孩子成长成为必然,陪父母变老,却是沉重的包袱。独生子女时代,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最典型的特征。实现计划生育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面对唯一的下一代,嘘寒问暖、关怀备注,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个个都是唯命是听,没有了原则和界限。宠溺孩子是人的本能,也是鲁迅先生说的“老母鸡也会做的事”!独生子女时代正是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生活空前丰富,在贫困中长大的父辈,尽自己的所能让孩子享受着物质带来的快感,父母和孩子的攀比眼花缭乱!有时想想,我们一边控制着孩子的人生,放纵着他们的欲望,却又期盼他成为一个会分享、有责任、敢担当的人,现实吗?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普遍表现为两类:一是反叛型,在长辈们的宠爱中,他们感受到了缺失自我的危机,希望尽快脱离这种爱的束缚;二是慢慢沉溺于各种宠爱中,习惯了长辈们的安排和付出,他们是当代啃老族的主力。另外对独生子女一代来说,陪父母变老,事实上那是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愿望!养老是国家在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时本应该系统考虑的问题,如果要让他们这一代人承受,这将是一个折磨心灵的话题,希望我们老去的哪天,国家会给我们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那就谢天谢地了!文章中提到“求着父母带孩子,游玩却把老人丢一边”那一对旅居美国的学霸夫妻,或许就是独生时代所谓“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他们既想在国内一样让父母帮着带孩子,又希望像国外一样父母和自己各过各的日子。他们心中想到的更多是自己如何享受生活,而很少顾及父母和他人的感受,这就是孩子在宠溺中长大的父母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给孩子太多的爱和关注,当他们无以为报感到沉重或习以为常已经麻木时,你的爱就太多太泛滥了。在国内的家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却渐渐忘了爱自己的伴侣。网上曾经有一个帖子,征集父母的爱情故事。很多年轻人调侃自己父母如何喜欢在自己面前秀恩爱,如何虐狗冷落自己,其实语气里满满都是自豪和幸福感。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恩爱的样子,内心会感觉很温暖,恩爱的父母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笃定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了这种暖色打底,孩子整个人都会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也更懂得分享和责任。所以在独生子女的时代,我们面对孩子最好的办法:减少一点对孩子的关注和控制,先做一对恩爱的夫妻,并把这份爱传递给孩子,这样才能让爱生生不息,幸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