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真正追逐的,往往是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

初步了解金融圈,一个行业“内幕”浮出水面:公募基金真正追逐的,往往是相对收益,而非绝对收益。


公募的资金多来自保险、养老金及散户申购,而基金经理的日常,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排名战——内部日榜、季度公开业绩、与同行一较高下。在这种“同行互搏”的考核体系下,亏钱并非不可接受,只要亏得比隔壁那位少,你就赢了。


散户以为付了管理费,基金经理就会择时控仓、低吸高抛。但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曾有基金经理在2015年A股泡沫破裂前预感风险,提前减仓躲过两三个跌停。但随后他迅速回补仓位。被问及是否认为市场已触底,他坦言:未必,但我已比同行少亏两三个涨停板,今年业绩稳了。即便接下来继续跌,我也亏得更少;可万一错过反弹,排名就会瞬间崩塌。


究其本质,公募赚的是规模管理费,而非收益分成。排名即流量,流量即规模,规模即收入。于是,基金经理们更倾向于满仓运作、密集发行ETF、炮制新主题吸引眼球。至于真正为投资者赚钱?那或许只是副产品。


真想靠基金赚钱,择时还得靠自己。无脑定投?看看2021年高位入局白酒、医药的基民,至今仍有

八成未见回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