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瑜伽经及其权威解释》这本书的上一部分,我们谈到了瑜伽的本意: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
那么,具体来说,瑜伽要怎样去控制呢?
两个方式,通过修行与不执。
先说说不执。意识有两个流向,要么流向物质世界,即对欲望的满足;要么流向精神,即寻求解脱。这两个流向都需要用不执着来对治。
不执着于外境好理解,那些拼命追求物质财富的人仍然不能摆脱痛苦,最终将获得空虚感。但是,为什么说对精神解脱也不行呢?实际上,这跟对象毫无关系,只跟执着本身有关。因为就本质而言,一切都是阿特曼。物质或者精神,并没有本质区别。也因此,并没有只要对象是「好」的,那么「执着」就是好的。既没有所谓好坏,也没有能够改变「执着」性质的对象。
那么,修行怎么修?就瑜伽来看,主要是修炼专注,也就是冥想。继续追问,怎么关注,关注什么?
这个问题就复杂一些了。我们首先来看看吠檀多哲学的宇宙观。
这个宇宙观由三个主要问题构成:宇宙的组成材料,宇宙运作的动力,宇宙生成的阶段。
宇宙的组成材料被称为原质,这是材料既非物质,亦非精神,既是物质,又是精神。它是梵的力量显现,就像热,是火的力量显现。宇宙的解体就是宇宙回归未分化原质,相反,宇宙的创造就是从原质分化的过程。那么,这个动力从何而来?
这首先要了解原质的组成。原质由三种能量构成:萨埵,罗阇,答磨。这些名字不重要,只是名相而已。关键是了解他们的所指。
萨埵是要实现的形式,罗阇是阻止实现的障碍,答磨是消除障碍的力量。举例来说,今天我要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萨埵。现在,我很累,打开电脑面对一片空白,这些都是答磨。但我还是克服了我的慵懒,开始打字,并写到了这里,这就是罗阇。
可以说,萨埵是平静、理想、纯粹;罗阇是行动、运动、暴力;答磨是稳定、阻力、惰性。
当这三个部分处于平衡之时,一切都是静止的,是不会有任何东西被创造的。这三者,显现于任何一个被创造之物中,但总会有一个占据主要位置。比如阳光主要是萨埵,火山主要是罗阇,而矿石主要是答磨。
解决了动力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创造世界的阶段。所谓阶段,也只是人为的划分,便于理解而已。
未分化原质中,首先分化出马哈特(mahat),在道德经里称为「道」,然后分化出菩提(含义见上文),再从中发展出个体的我慢,我慢发展出末那,各种细微元素,这些元素组合为空、风、火、水、地。道生一,一而生,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创造过程是一种向外的演化:未分化意识到分化的意识,从心灵到物质。层层发展,每一层更厚重、更粗糙,最终形成物质世界。
之所以要将创世过程完整的讲述,是因为这与冥想和专注的修行有莫大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
冥想,即对创世进行回溯的过程。从最粗糙的物质世界,一直回到那个本源的原质之中。就像从一条河的下游,一直往上找到最开始的那一口泉眼。
在瑜伽经里,这个过程有四个阶段:
「检验阶段」我们可以专注于某个粗糙元素,「分辨阶段」我们进入了物质内部的细微元素,「喜悦的平静阶段」我们关注于知觉,「简单的个体意识阶段」我们能够关注于我慢了,只知道我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
当这四个阶段完成之后,可以尝试专注于意识本身。
这就是完美的瑜伽态,人与阿特曼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