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初期十分顺利地消灭了北汉,此时国内割据势力基本都被荡平,赵光义完成了五代之后的再一次统一。随后,在未经任何休整的情况下,赵光义下令大军继续东进,企图突袭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宋朝这一仗却遭遇了惨败,甚至赵光义本人都负伤差点被俘。这回可把北方强国惹毛了,宋辽两国平时的擦枪走火转变为成规模的战争。
契丹入侵
在太平兴国四年十月,契丹大举入侵,云州观察使刘廷翰率兵抵御,随后崔彦进、李汉琼、崔翰等人也领兵前来援助,但是这些深知大敌压境的武将却不敢擅自行动,因为他们必须严格按照皇帝早就画好的阵图来排兵布阵!
太宗布阵
右龙武将军赵廷进登上城楼观察敌军形势,只见契丹骑兵呈东西向布了个一字长蛇阵,由于敌军数量众多,赵将军完全看不到敌方阵营的首位。当崔翰等人按照赵光义的阵图布完方阵之后,却发现不对劲了——每个方阵都非常琐碎,而且相隔上百步,完全没法和契丹骑兵抗衡啊,于是这些武将以及士兵都陷入了恐惧之中。
一番争论
赵廷进说:“皇帝将戍边重任交给我们,为的就是杀敌立功,但是敌方是骑兵,我们却使用琐碎的小方阵,这不是等着被围歼吗?我觉得我们不如合成大方阵,也许还能有点胜算(主上委吾等边事,盖期於克敌尔。今敌骑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乘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崔翰却说:“但是不按陛下圣旨来办,万一失败了呢?”赵廷进愤怒地说:“如果真的失败了,责任全在我一人身上!”众多将领再次陷入抗旨还是等死的争论之中。
抗旨不遵
此时镇州监军李继隆挺身而出,他说:“阵图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就算再英明,也无法断定敌方使用什么战术!我们应当随机应变,至于抗旨的罪名,我一人承担(兵贵适变,安可以预料为定!违诏之罪,继隆请独当之)!”
于是,列位守将最终决定抗旨不遵,他们将士兵分成两个阵营,前后相呼应,出城迎敌。一番大战之后,宋朝取得完胜,并随后开始反攻。这次大战共计斩首契丹骑兵一万余人,俘虏三万多人。赵光义接到捷报之后,亲自写诏书对李继隆等人表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