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成都天气持续高温,昨天总算下了场暴雨,正赶上核桃老师走在回家的路上。
雨下的太大实在没办法走,我就找了个屋檐躲雨,正好看见一个像是5岁左右的小男孩儿蹲在一旁,周围也不见有大人守着。
我问他怎么了,他“哇”的一声就哭了,又哭又喊,从他断断续续的哭喊中听到他说“妈妈不要我了”。
直到男孩儿的家长寻来,核桃老师才问明白究竟怎么回事。
小男孩儿吃晚饭的时候看动画片看得入神,他妈妈喊了他好几遍他都没动,妈妈就把碗一扔说了句“不吃算了,大不了妈妈不要你了,再找个听话的孩子”。
小男孩儿听了,攥着妈妈衣角道歉,而妈妈为了多惩罚孩子一会儿并未理他。谁想孩子一直赌气,趁妈妈在洗碗的时候竟然一个人跑了出来。
核桃老师一直在想这么一个问题,像孩子妈妈这种玩笑在大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幼小的孩子会相信父母说的所有与自己有关的话。
孩子有时候会把大人的玩笑话当真,离家出走还不是最严重的,如果你的一句话让孩子产生轻生的念头就真的追悔莫及了。
家长们应该注意有的话不能随便跟孩子说,这些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暴力”。
那么到底是那些话不能跟孩子说呢?
“妈妈不要你了”
比如像“妈妈不要你了”或是“妈妈不管你了”之类的话。
核桃老师之前听身边的家长说过,有时候孩子玩游戏玩的特别开心,怎么喊都不肯回家。
这时候,她就会跟孩子说“那你自己在这玩吧,妈妈不要你了。”说完就走了,孩子抬头一看妈妈不在了,立马就哭着到处去找了。
之后这就成了她的杀手锏,孩子一玩儿得起劲不肯回家她就这么说。
这种话其实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孩子会相信家长是真的不想要他了。
之后也会一直处在战战兢兢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开始对家长产生抵触和厌恶的情绪。
“你怎么那么没用”
这一类话其实很多家长都会说,比如嫌孩子成绩不好,会说“你怎么这么没用!”“你也太笨了”这类的话。
这类话对孩子的伤害比前一类大得多,孩子会觉得自己真的没用,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存在是否真的有必要。
现在新闻报道中青少年自杀的案件,有很大的比例都是来自于父母的嫌弃,因此这一类话一定不能对孩子说,它造成的影响太过严重。
之前核桃老师有看到过两个孩子玩水枪,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的水枪“击中”了脸,“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一旁的母亲非但没有安慰,反而责备孩子“怎么这么没用,你不知道还手吗?”孩子一听,也不哭了,就像个木头一样愣住了。
孩子只是性情温和就被母亲贴上了没用的标签,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打击,致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开始畏惧跟与人交流,因为害怕犯错,所以开始变得自卑。
我们看到的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大多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各位家长千万别说这种嫌弃孩子的话,毕竟家长是孩子最值得相信和依靠的人。
“你再不······,我就生气了”
这一类也很常见,在家庭聚会上,总有家长会把自己的孩子叫过来表演节目,其实很多孩子是不情愿的,这时候家长就会说“你不表演,我要生气了啊!”
因为害怕家长生气,孩子就强迫自己为家人表演,心里虽然不高兴,表面上却还是认认真真的。
本来该是亲子关系,却变成了孩子的曲意迎合,小小年纪就得顺从父母隐藏自己的选择和情绪。
所以在这里核桃老师想跟家长说,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并不是你的木偶娃娃,不是你炫耀的工具,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孩子做他并不想做的事。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
相信这句话家长应该是最不陌生的了。
核桃老师认识一个叫“悦悦”的小女孩儿,她的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还会打架,悦悦的家里整天都充斥着“火药味”。
有一天悦悦终于忍不下去了,她问父母既然过不下去了为什么不离婚,悦悦妈妈回答“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了”。
这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一直困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她开始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这种话看起来是父母为了孩子在妥协,但根本却是把责任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在无形中有了负罪感,开始从心理上疏远父母,与父母产生隔阂,不与父母交流,甚至导致自暴自弃。
除了核桃老师列举出来的,还有很多父母常说的话都会导致孩子产生抵触甚至是自卑的心理。
核桃老师建议各位家长,在对孩子说话之前,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听到这种话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