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人才工作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色。近年来,隆德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扎实推进“才聚宁夏1134行动”,系统把握“本质、本源、本领、本心”四个维度,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握“本质”,筑牢党管人才定盘星。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人才领域的具体体现。隆德县始终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按照“人才+产业”双轮驱动策略,坚持人才发展与产业布局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全县上下形成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产才融合工作格局。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事业单位和优秀人才工作制度,每位县级领导结对联系2名优秀人才,通过定期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加强思想沟通,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聚焦“五特五新五优”产业发展,创新推出引才“34条举措”,“真金白银+硬核服务”,从编制保障到百万级科研补贴,从子女教育到百万级人身保险,构建起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全周期的政策体系,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力引擎”。
紧盯“本源”,激活人才资源动力源。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县域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隆德县聚焦“五特五新五优”产业发展,依托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累计柔性引进农业产业、卫生健康等领域高层次人才120余人,引进闽宁对口帮扶人才35名。按照“筑巢引凤”思路,建成“名师”“名医”“文化名家”工作室和人才服务工作站12个,采取兼职聘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科技、教育、医疗、农业、文旅康养等领域的专家40余名,创新团队8个,引进实用新型专利19项,形成了“区内外研发办公+隆德转化生产”的闭环生态,带动2800余名农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同时,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持续在“精选、优育、严管、善用”上发力,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定期分层分类开展乡土人才培训,累计培育“土专家”“田秀才”60余名,培育技能型实用型人才350名。开展刺绣、编织、秦腔、书法、砖雕+建筑彩绘、泥塑、广场舞等培训,培养学员400余人。
紧抓“本领”,提升人才工作硬保障。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不断提升识才、引才、育才、用才的专业能力。隆德县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发展图谱,同步绘制产业、技术、人才“三张图谱”,梳理形成领军了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三张清单”,全面摸清摸准了人才需求,建立了重点引才目标库,完善了专家人才信息库,推动了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高效匹配。由县委人才办牵头成立了重点项目人才服务专班,选派业务经验丰富的“人才服务专员”,全天候响应企业需求,全程为企业提供人才认定、政策申报、补贴申领等“一对一”指导,对人才集聚的重大项目开展上门服务,提升服务质效。同时,建立“人才贡献度”评价体系,为7名新型职业农民评选高级职称,将34名乡村人才纳入“六盘英才库”管理。将人才工作纳入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设置人才项目落地、科技成果转化等特色指标,推动形成重视人才、服务人才的鲜明导向,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资源配置等挂钩,真正发挥“指挥棒”作用。
紧扣“本心”,做实暖心服务软环境。人才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隆德县深知“留住人才”是关键,致力于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体系,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80万元,建成“人才公寓”36套并配齐各类设施,开辟人才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绿色通道”,真情实意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实施“人才社群融入计划”,建立人才之家、组织联谊活动、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弘扬“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县域文化,加大优秀人才宣传表彰力度,讲好隆德人才故事,多途径举办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座谈、观摩交流等活动,大力营造以才兴商、以商引才、才商共济的生动局面。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放“宁科贷”425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22万元,培育创业实体296个,创造新岗位516个,创业带动就业1600余人,为人才创业提供强力支撑。
念好县域人才工作“四本经”,关键在落实,核心在坚持。我们将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构建起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格局,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让各类人才在小县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隆德实践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