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结束,已然将近十点。下班。寻常时候,自侧门出去。顺着背街小巷,拐入大道。再转几个弯,就能回宿舍了。今天因同事借电车办事,把车停在靠正门位置。骑了车,出正门,得绕行一番,才能拐进背街小巷。几步路的事儿,给车加把劲儿就出了校门。
校门外,霓虹彩光。夜生活不丰富,灯光却也璀璨。灯光之下,几个成年人打着哈欠,趴在、靠着电车,望向校门。不交谈,不言语。不消分辨,便可知这些人都是学生家长:在门口等着孩子回家呢。按说就算是高一的学生,也有十五六岁,自行回家应是没有问题。遑论高二高三的孩子了。但或许是因为担心,或许是今日特殊,或许是别的任何原因,校门口、霓虹下,大晚上,蚊虫中,就这么等了。等了多久,未曾琢磨。还要多久,难以预测。
南校区的孩子多是城里娃,自小照顾得好。或许,在高中也仍有不放心的家长吧。我穿街过巷,不多时已回到北校区。北校地处梅林镇偏僻地带,灯火远不如南区那般灿烂。几家汽修店的灯光还亮着,撑起了点点门面。加上汽车的远光灯不时亮起,倒是有几许繁星闪耀的意味。在一片杂乱灯光里,北校区侧门外,几位家长翘首以盼的样子映入眼帘:北校区如今的高一所在教学楼距离北校区正门较远,侧门倒是近了。原先在正门等待的家长,如今转移到了侧门?却不知正门是否也有家长守候呢?
意外的回宿舍路线看到了意外的场景,看似家长溺爱,但严格说来,这样的家长也不过寥寥十数人。几千学生的高中,有几个特殊学生家长也属正常。更何况,特殊情况呢。譬如家住得较远,家中仅有一辆电车。白天被家长骑走,晚上家长来接接孩子也可以理解。就算是没有任何特殊,父母来接,也是情感的充溢——这种表现多被指为溺爱。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的愿望简单却沉重。当生活的重压一次一次被甩在肩上,父母很自然地希望孩子拥有更强大的能力和更坚实的臂膀。最好能不见压力,次等则少见压力,再次则见压力能扛住。可这种愿望也只是愿望,纵然如陶朱公范蠡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儿子生命安全,普通人家如何能够确保自己孩儿不面对生活的压力?因此,在能够帮一把的时候帮一把,在能够让他们少一些烦恼的时候少一点。接送也就正常了,溺爱也就不难理解了。
溺爱是不能被翻案的。虽然可以理解,但绝不能支持。孩子们如何对待这份“溺爱”呢?人们多见的是溺爱后的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不知,是否还注意到被这样一种无条件、全身心的爱压垮的同学?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未曾变得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恰恰相反,他们变得孤僻自卑,自责悲哀。感受父母无私的爱和感受自己无力回报的矛盾在不经意间出现,而后以极快速度升级为“自我评判”的高度低估,进而感到自卑与痛苦。并非只有成绩差的同学才会感受这种痛苦,即使成绩拔尖的第一集团军成员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花无百日红,站在峰顶上的人不可能永远是一个人。独孤求败的故事,更多只是童话。在没有成为超拔的天才前,总有人与你并驾齐驱。换言之,总有人能够超越你。如是者三四,无法永登峰巅,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下,照料成压力,关爱成重担,反生苦恼与自责。心渴望将成绩回馈父母,可父母之爱无限而成绩登顶有限,以无限对有限,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内心的挣扎也油然而生。
生活的复杂性,本质上是人的复杂性。复杂到一个一模一样的行为,可能造成天差地别的两个结果。同样生长在“爱”的照耀下的孩子们,是否也有不一样的心理表现呢?是的。父母的溺爱,产生了“不顾一切,专注自己”的学生,同样产生了“不顾自己,专注回报”的学生。人性的复杂,需要追本溯源,也需要兼容并蓄。追本溯源,明确父母的溺爱从根本上也是一种爱的形式。兼容并蓄,当人们在讨论溺爱造就自私之人时,或许也应讨论溺爱造就的“无私”之人。爱,有时会成为一种枷锁,一种负担。责任感,崇高的名词,最后成为“压力之锁”,锁住了灿烂潇洒的少年,童真快乐的少女。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溺爱造就自私,人多有论,此不多言。溺爱造就“无私”,如何应对?“时间——能力”理论也。何谓“时间——能力”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宣扬一组很朴素的观念:
其一,父母的爱是真实的,是无私的,是形式多样的。不论是什么形式,我们需要回馈。但正如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种形式的,我们回馈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不应纠结于成绩,而应该升华于成绩。比如在校努力,在家帮忙。用在校获得的能力,解决父母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数据的统计整理,以EXCEL进行。以个人能力,或时间福利,提高父母效率。
其二,父母的爱是真实的,是在他们成为父母后自然生发的。换言之,父母未曾为父母时,自然不会萌发对自己孩子的所谓母爱父爱。时间未到,能力未成。父母对孩子如此,孩子对父母亦如此。要耐得住等待,养足精神、练好本事,在不断成长的时间里,培养爱护保护父母的能力。当时间到了,能力成了,想要的回馈才真正有效。不需急于一时,强言回报。
所谓溺爱,未必真是溺爱。有时,或可称之为纯粹的爱。纯粹的爱,譬如老年父母为青年夫妻照料孩儿,养大了儿子再养孙子,其为溺爱否?纯粹的爱,譬如中年父母白日辛苦,晚间必等下晚自习孩子归来,才睡下。甚至,准备好了夜宵、热水。其为溺爱否?所谓家长等候孩子下课,于校门口、于夜光中,翘首以盼、虽倦仍留,其真为溺爱否?纵然是溺爱,此种溺爱之下,形成的“自责困境”,更需注意。不可过多指责家长,家长亦不可仅以“你专注学习,不用自责”简单揭过。须知,相比嚣张跋扈的可见,这种“自责困境”更具隐蔽性。因为,它常常被认为是“懂事”。懂事之下,是自责和强压的结合体。视而不见或乐见其成,后果恐不逊于嚣张跋扈者。强大的欺骗性,骗过了父母,却骗不过人类心理机制。父母的愿望,若未曾与孩儿的心匹配,落空还是其次。若孩儿的心,在自我形成的重压中沉沦,恐怕哪位父母都不会再提所谓愿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或可以“时间——能力”为弓弩,及早射击掉“自我加压后的自我怨责”。此为治未病之术,当于未病时使用。或能于时间中慢慢积淀,深沉孩子心底,而成自立自强、自尊自信之能力。则爱无咎,责无害。父母的愿望,孩儿的心,和谐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