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今天中午回家,我看见先生将我的刷牙塑料杯扔到垃圾桶里了,我一下子来火了,心想:这个杯子明明还可以用,你却把他扔了。我没好气地说:“干嘛把我的刷牙杯扔掉了?”他是个急性子,如果是平时,可能也会没好气地回我:“你把它收藏起来当宝贝呐!能不能把洗手台整理得干净一些!””我可能又会大声回复他……家庭战争的导火线可能就点燃了。
可是,今天,他竟然说:“亲爱的,我看那塑料洗漱杯很脏了,再用下去担心影响你的健康。”他这么一说,我的心情好多了:不管怎样,他是为我的健康着想的。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给浇没了。
案例二:
下午,我要带女儿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学校组织报名的志愿者活动。
女儿一出家门就在抱怨,说不想去。去的路上还一直在抱怨我:“为什么要给我报这个活动,干些什么都不知道?是不是一直在那边走来走去为别人服务?”
我耐心地说:“这也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到底做些什么妈妈也不知道,我们就当成玩一玩,试一试,你试过了就知道了,试了才知道我们下次还值不值得再报,再说,就算是为别人服务也是很好的事情。”女儿听了以后好像情绪平和了一点。
到了目的地以后,大队辅导员王老师开始分配工作了。原来这十来人分别分配到手工创意馆、烘焙馆、巧克力制作馆等场馆里志愿亲身体验。
女儿一听原来是这些项目,她那阴沉的脸马上变晴了,开心地笑了。
要是平时她一直这样埋怨我,她可能要给我一顿痛批,然后她就更不开心了,我也变得更生气了,亲子关系就紧张了。今天下午我一直耐心开导,相信她不会感到我是“凶”妈妈了,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没有受影响。
看来,人要改变一种说话的方式,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讲话的内容,既不会影响讲话者和听话者的心情,也会事半功倍。
改变一种说法真好!我要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