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信息
渴求->浮躁
80后学生时代的一天:
6:30:妈妈叫醒帅气的我,我匆忙吃早餐,然后拿起英语单词小本本,变拉粑粑变背单词。
7:00:我揣着我拉风的walkman,出门前耳机里传出的还是带着美式发音的外国妹子,出门后就变成了周杰伦,快使用双节棍。
7:30:李.老湿带着困意,准备着马上要交的英语作业。
8:30:英语老师带着他的卡带大匣子,走进教室,开始新一轮的课程。
12:00:李.老湿在午睡,姿势要是没摆好,还容易睡魇着,梦中大喊,“just do it !妈妈我要那双nike”
……
23:30:李.老湿带着疲惫回家了,打开收音机,对你没听错,是收音机,FM 103.8 吉林的朋友,你们晓得哇,午夜大篷车,儿时的记忆,在熟悉的主播声音中,开始一套英文模拟卷。
2:00:爬桌子上睡着了。
现在再来看看我们另外一个小编张.大解的的一天:
6:30:张.大解起床,扣鼻屎,拿电话,打开朋友圈,操李.老湿订阅号又更新了,去厕所拜读一下吧。点赞!!!
7:00:吃饭,扣鼻屎,打开微博,iphone7出了,卧槽,老板啥时候能加工资呢。
7:30:去公司的地铁里,偷偷扣鼻屎,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没事可以把鼻噶弹走了,打开xx新闻客户端,刷标题,看到感兴趣的标题,点进去轻扫,滑动,退出。继续刷.......
8:30:张.大解老板提出个新的需求,需要马上给出方案,立马信心满满,度娘,谷哥,知叔,订阅号,都说的有道理,马上选择一篇图文并茂的,把话变成自己的,报告老板!任务达成。
12:00:午休,打开聚合类信息app,看看感兴趣的文章,这篇文章很有用,收藏,那篇文章也不错,收藏......收藏,收藏,收藏,app推送:您的收藏夹已满,升级vip增加云端空间,原价998,现价只需9.98,毫不犹豫立马付费。继续收藏,收藏。
……
21:30:张.大解终于下班了,在回去的地铁里,打开微信,查看推送的订阅号文章,深度好文啊,点赞,分享在公司微信群内,老板一定夸我心系工作。明年就可以升职加薪,赢取白富美,当上ceo,走向人生巅峰。
2:00:都睡了,没啥新信息了,再来一局贪吃蛇,听着逻辑思维睡觉,今天又是充实的一天。
小伙伴,你们看明白了吗,为什么工作之后的我们,往往说都不会话了,慌都不会编了,拉屎都嘣散了。
教育时期的我们,我们是在线性过程中学习体系化的知识,并在重复的练习中,完成知识的固化,这说明了,真正习得一门知识,是需要循序渐进,通过频繁的实践,在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应回路,当我们遇到相关问题时,我们会迅速查找并且刺激,并且做出回馈。这是对知识点深度的拓展。
反观现在的我们,我们被爆炸式的信息所包围,信息过剩,让我们无从选择,其实更多是不知所措,我们对新鲜的内容认知匮乏,我们没有辩知能力,我们找不到最优解,最能让你理解反而是你最佳的选择。就像上面我们张.大解的例子,我们把收藏夹变成了我们的大脑,认为收藏了就得到了,而越新的内容却对我有价值,这样的timeline让我们浮躁,往往你读过的文章,第二天你都已经忘记了。
为什么?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你感兴趣的知识类的文章都有一些特点:
1.事实的罗列,这里其实简化了很多作者富有逻辑的思考,我们过多的感受到作者的结论,而没有得到作者思考的逻辑,以及结论的演化过程。
2.不够严谨,其实不是说作者的结论不严谨,除了定理,基本就没有绝对的结论,而是说,作者并不会全面展现,比如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什么条件下,这个结论就不适用了,这叫做 Be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我们得到知识点只是“触点”
李.老湿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触点”,我想思维导图,大家都有所了解,一个树状的图形,每个连接点都是一个“集合”,直到最末端,我们称之为叶子节点或触点。
我们每天都经历着新鲜的内容,新奇的内容,刺激着我们,甚至麻醉着我们以为,我们得到了完整体系的知识,其实我们一直扩充的是一个个孤立的触点,大脑知识构建其实是趋向于完整的,反而是我们的错误判断没有把各个触点找到其原有的枝干,久而久之,我们疏于构建知识体系,疏于思考,疏于挖掘,我们变成了“肤浅”的人。
怎么办?
答案就是:好好关注李.老湿订阅号,并且分享点赞。
我们应当从浮躁的社会中走出来了,回到我们线性化的学习当中,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该怎么做,因为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去除功利心,去除焦躁,踏实的踩稳每一步,并且付给李.老湿2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