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朋友的苦闷
都是年轻人,都要追求进步,但毕竟又僧多粥少,能把同事做成朋友的人大概不多吧,老算是一个。
老张因为外语水平高,被选中陪同集团领导去国外考察。
这老伙计本就是业务型骨干,在陪同领导出访期间种种不适应,又犯了牛脾气,顶到了领导的小肺肺。
领导是用来捧的,不是用来顶的。
本来是一次机会,结果搞成了一次忌讳,宝宝心里当然苦闷了。
2.一次苦闷就是一次契机
如果在工作中,干什么都是信手拈来、轻松加愉悦,这说明你已经进入一个舒适区,成长的加速度已经大副衰减了。
一次苦闷,正是你发现短板、自我提升的好契机。
莫把苦闷当酒哈,要把苦闷当油加。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环境是用来适应的。能改变环境的人,手里都握着权杖,他们自己就是环境本身。
搞业务或者技术的,本来就是被隔离在一个小环境里,出了你的小圈子,还有更加复杂和陌生的环境等着你去适应。
闲暇之时读了些书,特别对体制内不同等级间的需求略有了解。我给老朋友的建议是,但就这件事来讲无吊所谓,由这件事暴露出的性格缺乏弹性要有足够的认知、惊醒和改变。
3.行为要保守,思想要开放
我的老东家,一个巨型央企。刚毕业进入单位的时候,新进大学生都被分在一线从事艰苦的野外工作,整天和农民工混在一起。
公司不断向我们灌输一种思想,忘掉自己是大学生,适应、融入。
我不断跟自己灌输一种思想,千万别忘了自己是大学生。
于是,在行为上我和农民工兄弟打成一片,在思想上始终坚持放大格局。
行为上的保守是对环境的妥协。一位领导总结公司70、80、90后在酒桌上的表现挺有意思:70后竭尽全力陪好领导,80后能少喝一杯是一杯,90后掐着鼻子喝酒的时候心里总想老子凭什么陪你喝酒。
不过,现实来看,文化基因的遗传太强大了,80、90后被60、70后同化的速度太快了。甚至是,谁被同化的越快越彻底,谁的机会越多。
因此,年轻人貌似的确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通过挑战既有规则来彰显自我。虽然看起来很酷,实际上并不划算。
行为上中规中矩,是我们穿上的一层防弹衣。
思想上的开放是对自我的提升。如果有可能,还是要经常把自己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提溜出来,从大的格局上去考虑一些问题。
别人天天鼓励你去做一颗默默奉献的螺丝钉,你可别真把自己当成螺丝钉了。有新螺丝钉,你会用旧的吗?
没有霸王剑,莫学背水战。猛进思退路,车到山前晚。
让自己有价值、值钱,才是年轻人最紧迫的事情吧。
4.轻举妄动,不如厚积薄发
虽然,在年薪几十万的领导经常教育我们月薪几千的人一定要有奉献精神的时候,我感觉很不爽。
但是,还是要有一点奉献精神的,要把自己分内之事做好,最起码也要对得起那几千块钱。
就算你很不爽,也不要轻举妄动。爽不爽没有关系,能不能成长才是重要的。只要能成长,我可以忍受不爽。
厚积薄发,隐忍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