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对于一二年级的知识早已耳熟能详,因此学习起来轻松愉悦,大部分孩子都能考到满意的分数,这种情况属于大多数,但并不是全部。因为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出现落后、老师不及格的情况,每当遇到这类情况时,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要么让孩子在校外上辅导课,要么干脆放弃了对他们的管教,因为老师认为他们连如此简单的知识都弄不懂,至少智商上存在某些问题,因此,对这类孩子的定义就是反应慢,换种说法,就是不够聪明。
介于此,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打了一个比方:让刚刚进入学校的所有七岁的孩子全部做同一项体力运动,比如提水,有的孩子可以提5桶,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倘若强迫一个身体羸弱的孩子必须也提满20桶,那就会让他的体力受到伤害,搞不好还会累的去医院看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在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也需要付出类似的力量,因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学生对于教材的感知、领悟、识记的速度比较快,记忆力持久而牢固;但有的学生在脑力劳动方面则与前者截然相反:他对教材的感知速度很慢,他的记忆力不足以让他持久二牢固地记住那些知识。但日后或许正是这样的学生在一学习和智力发展方面超越了一开始学习好的那些同学,而且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是很常见的事。
儿童在一年级的时候,他的心智成熟度是按照月来算的,春季出生的孩子各种能力明显低于秋季出生的孩子,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我们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同样做一件事,有的孩子可以做到5分好,有的孩子则只能做到3分的程度,而前提是这些孩子付出的却是同等的努力。老师需要做的是,在这个时候不必太过在意孩子做事的结果,相反,还要小心呵护每一个学生好不容易才培养起来的自尊感。这种自尊感就是老师认为学生可以在学习上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所决定的。有的孩子一旦被老师认定在某个特定的层次内,基本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他们甚至在学习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教师需要做的是允许一部分孩子暂时的落后,因为一二年级暂时的落后,只是一种短期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会慢慢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并且为之努力奋斗,从而达到反超原来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
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做的是,让每个孩子都具有成功的体验。尤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阶层的孩子都形成自己独特的成功体验,这种体验将会持续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并成为今后继续努力的动力。
对于这一点,我的体会尤为真切,因为在上一年级之初,我几乎是那个老师眼里的差孩子,不写作业几乎是家常便饭,不是懒于写作业,而是认知相对较慢,因此干什么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倘若是现在,我想,自己一定是老师让外面补课的对象,亦或早已被老师划分为不合格的学生。但在我的印象中,那段差生的经历似乎对我很愉悦,因为我几乎没有因为不完成作业而受到老师的任何批评,甚至还有些沾沾自喜,因为不会写,所以有时候不被要求写作业。但我自己又急于证明自己也可以与其他同学做得一样好,所以仍旧做出努力,在三年级以后,我就跨越到优秀学生的行列了,反超了方式学习较好的一大部分同学。在这段经历中,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因为并没有因此被老师批评或认定为一无是处的学生,相反,老师还抛出各种“橄榄枝”,来“诱惑”努力学习,慢慢地在不经意间就成长为班里优秀的孩子。
教育总是发生在不经意间,不经意间让孩子得到肯定,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对于每个孩子都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积极鼓励,对于他们做得稍微差一些的事情则需要耐心的引导,刻意制造一些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可以回答阅读课文中的深层问题,而有的孩子也仅限于对文字的简单识别。向学生抛出各种问题,让孩子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开启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孩子们在课堂上看见了自己。当他们看见自己的时候,就不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因为课堂上有关于自己事情的发生。在他看来,是老师、学生和自己一起营造了课堂,但在孩子心中也会明确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优秀孩子的差距,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孩子在课后为之努力,从而弥补差距,渐渐地,就会达到超越其他孩子,一跃成为班级优秀的孩子。
教学和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技巧在于,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让他从中获得成功并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坦然面对孩子们暂时的落后,无论孩子表现得如何,都应该以正面鼓励为主,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也许你的一个眼神,就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当孩子获得老师的肯定时,他在精神上是愉快的,所以愿意更加相信老师,跟着老师的节奏来努力学习。孩子一旦树立自信心,经过一些时日的努力,他终将会达到老师眼中的优秀。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会接受孩子的“慢动作”,允许他们暂时的落后。
202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