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朋友聊到「石块理论」,有一个解读把我雷到了~
首先什么是「石块理论」? 其实是有一个小实验,道理并不复杂,我打算亲自找些石头来给大家做个实验 。
道具:空瓶子,一些石块(来自方圆3公里),半瓶沙子。
实验过程:两次按不同顺序倒入石块和沙子
实验一:先石块,再沙子(17秒 音乐很cute~)
刚好装满~
实验二:同样的量,先沙子,再石块(15秒)
尽管是同样的量,第二次的结果却是石块已无法装下 ... ...
那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果朋友说:
言归正传,「石块理论」告诉我们什么?
(脑子里怎么还是火锅 ...)
我们安排时间、作人生规划时,事情的顺序非常重要:优先规划重要的事情(石块),再去做次要的琐事(沙子),否则的话,重要的事情可能永远“装”不进去。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两个问题:如何排序,以及什么是重要的(本文重点)。
关于如何排序,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时间管理的两个维度,见下图:
首先,第3、4象限不应该是我们精力的重点,两个原因:
- 产出价值低,这些事情忙碌到最后我们可能还是碌碌无为。(如旁听某些会议、回复琐碎的不重要的邮件、过多无目的的娱乐等)
- 会抢占或干扰第1、2象限的资源 - 时间、精力等(即瓶子的空间)
然后我们看第1、2象限。其实本来处理第2象限的事情(紧急且重要)无可厚非。但是有几个问题:
- 这些事情可能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会打乱我们的计划
- 会打碎我们的时间(等于打碎瓶子的空间),与打乱计划不同
- 频繁的补洞、处理危机会带来焦虑与压力
因此,真正要利用好的是第1象限(重要但不紧急),并通过第1象限的事情来降低第2象限事情的发生概率。
那么更关键的问题来了 - 到底什么是非紧急但仍然重要的事呢? 什么是首先要装到瓶子里的“石块”?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的标准:
能够产生持续/长远的价值
需要深度投入(如果时间被“沙子”打碎,这些事便无法深度投入)
具体来讲, 有如下几类事:
- 提升能力的事
越是重要的能力,越需要时间的磨炼,无法临阵快速补课。例如口才,学识积累,或可以称得上“专业”级别的技能等。
- 防患于未然的事
上面提到过,如果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做好了,会减少紧急事情的数量。例如,健康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 需要日常持续的关注,哪怕还没有发现任何隐患,否则便可能为时已晚。
-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属于不用的时候不觉得重要,需要的时候却发现总是不够用。然而人际关系需要长期的投入,“短平快”得来的往往靠不住。
- 寻找机会
机会需要日常的积累、敏锐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交流。这些不一定紧急,却是必要条件。
- 带来正向循环的事(可能会和上述重叠)
如果一件事做了,它会反过来促进其它事情的正向发展,便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去做。
- 可能会后悔的事(可能会和上述重叠)
亚马逊创始人 Jeff Bezos 提出过“遗憾最小化”框架,如果你80岁时会对某件事后悔,那么当下就应该防止后悔发生。对亲人的陪伴就是一个例子。
上面这些不仅适用于日常的时间管理,同样适用于人生的规划。
总结:「石块理论」虽是个简单的实验,却提醒我们要识别出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事,要事优先。
这些要事装满后,才是琐事 ...
注:关于对吃火锅的解读,纯属娱乐,吃菜之前该喝就喝 ~
- END -
文案 | Jinbo老师
插画 | 禾生(学员,最爱吃的插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