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有些大了,我很难把它说好,但我认同这个看法。这是《锵锵三人行》中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讨论中得来的一些言论,《中国诗词大会》是由央视推出的一档节目,节目主要是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既有趣味性,观看者也有参与感,受到了很大的欢迎。我之前也看过几期,多半是跟着参赛者一起猜猜诗词,猜中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就接着看了好几期。看了《锵锵三人行》之后,有一些别的看法,想谈谈诗词。
诗词有一种见字如心的亲切。
现在正是春天,当我看到柳树有嫩芽冒出,青青的草也萌发着春意时,不禁会想到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时看到桃树结着粉色的小花,偶遇微风拂过,悠悠飘落一两瓣时,又会想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就像一句话说过,你读的书都在你的气质里,也可以说,你读的诗都在你的记忆里,小时候的强记背诵是痛苦的,但一旦背了下来,遇到相同的情境时,你会和诗人引发强烈的共鸣,你的语言可能是匮乏的,你就会一直想着有句诗好像是怎么说来着,一旦回忆到这句诗,就会拍着脑袋说“哎呀,这就是我想说的东西,怎么让他先说了。”
网上也可以搜索到这些诗词,但你不放在心里,怎么能想起来这些似曾相识。
诗词还有一种治愈心灵的效果。
悲伤时,读豪放派的词作,就会生出豪迈旷达的胸襟,“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心有郁闷,一杯酒难消,那就斗酒十千,消去万古愁;纠结许多的小事情,放不下心里的执念,不妨轻轻吟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呀,人生如梦,有多少执念是值得你放不下的呢,昙花一现的生命,不妨一路且行且歌,只问心静。
得意忘形时,不妨读读婉约派的词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清凌的夜最让人静心,月色如钩,挂起了心事,读了这样冷清的诗词,一定能静下心来,看看窗外之景。《诗经·邶风》里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挈阔,与子成说”的温馨爱情,在我看来,它胜过千言万语的承诺,若是处在热烈的爱情里,默念了一句,就能像古人一样,执子之手,默然懂得。
诗词还有一种审美的提高。我喜欢颜色在诗词里的应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新雨之后,仿佛空气里还藏着灰尘的味道,自古色古香的木窗望过去,柳色青青,散发着木质的清香。柳宗元的《江雪》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若这是一幅画,定是美到意境里去了,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不闻人语,万籁俱寂,只有江上有一老翁,独自钓着,美到窒息的景致。
记得有一次看知乎,说一首最让你感动的诗词,有人贴出了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前我看这首诗,不过写到月夜两人难睡着时,出来走走,只感觉景色写的很美。但现在却看到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知音难觅,遇到了是何其的幸运,哪里都有这样的景致,可哪有能有两人像我们这样赏着庭院的夜,不说话却都懂。
我以前也写过一些小诗,很多人可能都写过,一些调皮的孩子可能写了好多篇打油诗,甚至还有自创的藏头诗,但那个时候不懂韵律、平仄,只是照着字来写,虽然少了规范,但娱乐或者书写心情的目的达到了。现在有时还能在微博热搜里看到小学生的一些神作品,欢笑之余,就思索着,小学生还可以写写画画,作些诗、作文,那我们也该动动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