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过年,好像过了一次久违的寒假。由于新冠病毒肆虐,在七天年假结束之后没几天,我和全国大部分同胞一样,被迫休假两周。
在这个空前奢侈的假期里,我追了很多部剧,看了几个综艺节目,还有很多部电影;在抖音上刷了无数手工、美食、减肥的视频,浪费了宝宝不知多少张卡纸,还浪费了无数鸡蛋和面粉,最终却只勉强学会了鸡蛋灌饼,而不是蛋糕或面包。
追了那么多剧,我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喜欢奇葩说了。看的最多的,应该就是玛丽苏的网剧。而且大多是古装剧,写到这句,我突然觉得自己可能有点逃避现实,再联想到不敢看剧中悲剧的情节,我可能真的是逃避型人格!啊,多么痛的领悟!不过还好,我最近可以跳出情节本身,而从作者的上帝视角来审视情节安排,和矛盾冲突的排列,也算是悟了吧。
在中国传统的道、佛神学文化里,人死之后,要么得道成佛成仙,要么过了奈何桥、喝过孟婆汤,没完没了地六道轮回,再不济就是孤魂野鬼、成妖成魔,最后被神仙或高人发现,然后伏诛或自愿了断。追求长生不老的人们,以为得了永生成了仙,就没了苦痛。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尤其是学了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更加怀疑,不断有人升仙,那神仙的世界该多么拥挤呀。
电影《寻梦环游记》,为我呈现了一个死后世界的奇妙存在:人死之后,既不是消失无存,也不是天堂地狱两极分类,更不是一碗孟婆汤无限轮回重复,而是全部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当人世间还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就继续在那个世界里活着,直到认识你的人全部忘记你或者死亡,你就在那个世界里活不下去了,然后才会瞬间消失,这才是最终的死亡。这种对于死亡的解读,无疑是新鲜的,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三生三世》之类很多仙剧里,世界自然而然地有若干个界,或四海八荒,或六界,无论如何,天(神)、人、魔、妖都是永恒存在的。而且就像几个国家一样,他们有时相安无事、一片祥和,有时战火纷飞、血流成河。但他们也告诉我,神仙也会面临不测,也会流血牺牲,也个羽化消失。
人之所以会害怕死亡,或许正是源于对死后世界的未知恐惧与负面猜想。除了那些饱受各种苦痛折磨、或为了换取所爱之人生的希望等原因迫不及待甘愿赴死的少数人,大部分人在死亡来临时,总是多少有些留恋与不舍,于是就有了那么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而且,年轻人往往说起死亡,总是轻描淡写,仰仗着年轻的资本,且与这世界还未发生深刻的联系,他们往往不知道红尘的美好,不懂珍惜俗世的缘分,也不在乎自己的小命。年纪越大,活的越久,反而越放不下。生命的宽度得到拓展的代价,往往就是其在深度上的妥协与缩水。
也许,对死后世界的描述勾勒得更加美好些,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会更加从容些。
在我匆匆看过的那么多故事里面,大部分是相对圆满的大结局。无论故事如何曲折离奇,最终总要让故事得以善终。那些故事主角结局不圆满的,看完心里总会隐约觉得有些不值,后味不美也不甜。虽然如若换一个视角,从另一个被牺牲掉的正面角色的角度来切入这个故事,那很可能就是一个悲剧。观众的感受总是跟着主角的感受而变化,围绕谁的感受来讲述故事,决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和风格。
突然觉得,魏婴和蓝湛,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小鱼儿与花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