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30微子第十八4》
【齐人归女乐,季恒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甲午月己未日,五月初二,2016年6月6日星期一。
一,归,是馈赠的馈。
孔子五十六岁那一年,鲁定公时期,孔子出任大司寇行摄相事,三月大治,卖猪羊肉的不敢哄抬物价,男女分道而行,路不拾遗,外国旅客到了鲁国城邑,不必向有司求情送礼,鲁国都给予接待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去。
齐国担心了,如果这么下去,这是国内安定富强、"国际威望"日益增长、整个儿是大国掘起的趋势啊!齐鲁接壤为邻,属于区域政治环境关系,照眼下形势,有可能三五年内改变势态格局啊!
破局。
怎么破呢?捡软柿子捏。
什么人是软柿子呢?鲁定公季桓子这两个当权人物。
拿什么捏他呢?女乐。
齐国选了八十名齐国美女,穿戴文衣,跳康乐舞,文马三十驷,送到鲁国。
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想接受下来,就找来鲁定公一起游观,两人呆了一整天。
接受馈赠后,连续三天不问政事。子路说:"夫子,我们可以走了。"孔子说:"再等等,今天是郊礼的日子,按礼,应当送祭肉到大夫家,如果仍然行礼,我还能挽救。"
郊礼的祭肉,最终没有等来。
孔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这一行,就是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二,为什么连一言不合都没有,说走就走了?孔子不是一辈子都在推行礼乐文化吗?为什么连礼节礼貌都不讲呢?人情呢?至少打个招呼吧?吃个分手饭送行饭什么的吧?
1,对孔子的误解都是误在表面形式上。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礼,就是玉帛之类的礼器吗?这是丢了礼的精神,套上礼的铁衣,把一个活生生的礼,固定成虚伪的表面文章了。
2,言意之辨
请问:话是实的还是虚的?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中国文化有一个"言意之辨",说啊讲啊写啊画啊,都是为了什么?为了言?还是为了意?
孔子说:"予欲无言!",我不想说了。讲那么多干吗?"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所以,意思到了,话就是多余的,所以中国人讲究"忘言忘象"。
季桓子简贤弃礼,这就相当于是一篇政论作文一样了,他的观点、想法、情感、意志、政治思想、价值观⋯都在这里面了。
三,孔子这是任性吗?不负责任吗?孔子应当永不言弃坚持到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
1,孔子的态度是"无所适,无所莫",也就是无可无不可,随时而中,不求一个固定的结果,如果放到今天的绩效考核表里,孔子铁定不合格嘛。
在今天的绩效考核里获得第一名的人,在孔子那里铁定不合格。
2,中国文化有"大用小用之辨",这是要通过学习文化加以体会的大学问。左宗棠一直劝戒胡雪岩要多读书,胡雪岩没听进去,也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总结胡雪岩商业帝国的轰然溃败,终究在读书二字上面。可以说,胡雪岩压跟儿就没听懂左宗棠的意思和作用。
当年听这件事的时候,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读书就不会溃败,为什么溃败归因于读书?读书能跟时代风云,政治角逐,时势命运等量齐观吗?为什么很多读书人连成功的边儿也没摸到过?为什么很多成功的人,没见他读书也没见他溃败呢?这个疑问跟着我转了好几年。直到今年才有领悟,总算解了一个大疑团。
子绝四:毋必,毋意,毋固,毋我。不虚不假,老老实实。
3,孔子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所以为时中之圣。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