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32微子第十八6》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甲午月辛酉日,五月初四,2016年6月8日星期二。
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的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这一段发生在孔子自楚国返蔡国路上。
长沮、桀溺都是人名,两位也是隐世的读书人。两人正一块儿耕种。孔子经过这里,要渡河,不知渡口在哪儿,派子路下车向他们询问。长沮问子路:"那位端坐车上,手执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问道:"可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一扭头,回拒子路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他游遍天下,哪儿都到过,他知道渡口在哪儿,何必问我呢!"长沮这是在讥讽孔子周游列国而不止。
二,【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
子路在长沮那儿碰了软钉子,再去问桀溺。桀溺问他:"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素闻孔子弟子中有一位仲由,于是确认道:"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说:"是啊。"桀溺就责训子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我看当今世道,每况愈下,如江水滔滔,不可复反,天下莫不如此糜烂,哪有一处不是乱到骨子里的呢!如果想要逆世而为,改变世道,转乱为治,转危为安,谁能转移得了呢?看看你的老师,今天齐国,明天楚国,这里不合,又求合于那里,就是一个这里那里躲避坏人的人嘛,这么逃来避去,终究是徒劳之举,瞎折腾。你啊,与其跟着他,不如跟着我们,与其躲避坏人,不如干脆躲避整个社会,离尘远俗,优游自乐,这多明智啊!"说完,兀自做田里的工夫,也不告诉他渡口的事儿。其拒之也深矣。
三,【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回来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怃然,是一个行为的描述,闻言之后先是寂然不动,过了一会有所表示,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怃然。怃字,是忄心旁,与当时的心情心境相关,不是简单的情绪。
稍顿了一会儿,孔子说道:"他们主张避世,那只有高飞远举,不在人间才能做到啊。我们既然不可以和鸟兽合群共处,如果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去改变它了。"
四,长沮、桀溺,不是避世的乡下人吗?怎么既知道孔子又了解子路?
他们是隐世的读书人。这是读书人的特点,虽然旁观,不等于自弃,仍然关心天下事。典型例子,"我本是卧龙岗一个散淡的人",诸葛亮,隐居于卧龙岗,却于天下大势乃至于人物风物了然于胸,岂是吟花弄月的公子哥儿玩风雅?又岂是皓首穷经的腐儒无病呻吟?"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通达得很啊!
五,都是读书人,为什么做法如此悬殊?
差之毫厘,去之千里。同一个原点,拉出去两条绳子,偏差很小,但是一直伸展出去,两头的差距就有一千里地那么大。
所以,都是好人,都是正人君子,但是呢,也有无法合拍的情况。
孔子早有认识:"可与共学,不可与立;可与立,不可与适道;可与适道,不可与权"。这种情况,虽然令人伤感,却不至于灰心丧气。想象一下,若是都回到原点,回到初心,或许,长沮、桀溺和孔子、子路,还会相与畅谈,互相勉励,相约未来呢。而在现实人生中,慢慢的,渐行渐远,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我们身边,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
指导人生的,不是风雷雨电这些轰轰隆隆的热闹,是思想力。一路追,追索到那源头,坐下来与思想交谈一场,啥都清楚了。
学不可以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端午节安康!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