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子子涵空降大儿童,哥哥嫂子抱着一种变形记的期望送他来的,我虽然也暗自如此希望,却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
昨天一天晨曦和燕斌给的反馈都是正向的,比如会投入到科学发现当中,上网课虽然捣乱却依然是个好苗子,看见他一下车拿着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我也是心里默默开心。叔叔为了考验他,拿了一根中华给他抽,他还真不客气地接过烟打算抽,被我阻隔了。
得知他不洗澡的坏习惯,我就故意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床铺得舒舒服服,我要尽量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间,我总不能让他在糟糕的环境里学卫生吧?就像我一定要在纸质阅读的环境里让他学阅读,而不是我在用电子产品工作、玩耍,而要求他阅读书籍,远离QQ。
昨晚他问我一个问题:“我感觉这里面的回信不是作家写的,是他妈妈写的。”这点我以前从没有怀疑过,我就说总有几个幸运儿会得到作家的回信,作家也会希望能和个别孩子产生特别的生命联结。我觉得这样的回答太直接了,应该先问问他的怀疑,我们一个一个来破解。
在这之前都觉得挺好的,觉得充满希望,但是一听到他与父母的电话对话我就心有余悸。
电话的那头,父母充满期待,儿子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能让他们心花怒放。儿子一开始也是很兴奋地说自己读了7本绘本,看完了《少年王》,开始看另外一本书了。就像小朋友受到表扬,正在跟父母邀功一样。酱紫的对话其乐融融,酱紫的家庭有什么关系问题呢?然而下一秒就画风大转,“妈,你手机什么时候帮我拿去修?”“你不要再给我bb了,给我修,快点给我寄就是。”然后就没有什么好言。而电话的那头依然是好言相说。
我不知道,这几年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之前听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抗争会很让人绝望,从父母殷切的希望与孩子几句过于急躁而爆粗的对话里,感受到了这期间的强烈不平等的关系。
他身上隐藏的人性的弱点,会懂得取悦掌握他资源的那方,比如父母、比如我,若不能达到他的要求,就会暴躁,发脾气。他对手机的渴求超乎我的想象,不知道拿到手机后,他会不会又无法自拔了。也许最大的原因是他还小。
我的行动
用行动影响行动,身教胜于言传,我感觉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用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全心看书不看手机、做好工作不拖延……以此来影响着他。
不过,这问题也并不一定是大问题,只是方法还没找到。比如,我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作息时间表,但是早上要是太早起床,我也不知道如何安置他;白天那么长的时间,如果没有安排好让他投入的事情,很难不对QQ产生依恋。
带娃上班记,我也要抓紧时间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