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论是阅读还是背诵,都明显感到自己的记忆大不如前。寻思着,莫不是自己开始渐入中年,记忆开始走下坡路了?回望曾经学生年代,从不畏惧大考小考,临时抱佛脚的功力真真还是让自己佩服的。
我开始下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记忆。
我一定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因此我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多信息常常是记录了一遍又一遍,精简了一次又一次。我相信勤能补拙,因此,别人花费同等的时间,我或许需要付出更多更多。
渐入中年的记忆练习,我或许还停留在比较传统和老式的方法里:
1.对于需要背诵的能容,若是在书里,便不另外打印文档,反复阅读和背诵的过程里,将会对书本画面也有一定的印象。我曾经试过既看书中的内容,又将其归纳成文档,但效果并不理想,紧要关头,你曾经脑回路里的那些画面将能帮助你,但若画面太多,反而没有针对性。
2.对于需要整理的之后再进行背诵的内容(比如一些面试问题,或者已知题目需要准备答案的情况),我会选择将可能涉及到的题目与内容都归纳整理好,先用电子档打印好,而后在最终手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在这个整理的过程里,你的记忆又再次进行了加深印象。随后我便会抛弃电子档,专注于自己的笔记本内容,看着自己的字,熟读,然后背诵。若资料用于面对面对话,我还会在熟背之后的基础上,加上标点符号和自己的停顿与感情。
3.对于阅读书籍的记忆整理。我会快速阅读一本书,在初次阅读的过程里,我就将用笔标记下那些自己认为的重点与金句。在完成书本的第一次阅读之后,我会立即整理这些金句,时间大概控制在阅读完成之后的二至三天里。整理好的资料,我会将其打印两份,一份近期自己随身携带,有时间就看看(比如等车的时候,比如吃饭等餐的时候,比如wc的时候,哈哈),另一份我会夹在书中。而这本书,我一般会在两个月之后再次阅读,不仅加深的印象,而且还让我滋生了更多不一样的见解。—— 个人尝试了这种方法,感觉十分收益。由于你整理的金句,因此当你在与他人讨论书本内容是,你完全可以做到侃侃而谈,同时你还容易滋生于作者思想的碰撞,那种感觉很妙。
不得不再提,渐入中年,越发感到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就在内心里,不论你愿不愿意面对,“成长”这玩意儿都在变,或好或坏,或迟或早。
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会为自己的努力与愚钝买单。越到中年,紧迫感越强。阅读速度变慢,记忆力下降。尽管如此,我依旧深刻感到,停止学习,我便与青春真正挥手道别了。所以,不论如何,我都不远停下脚步去探索,去采撷,最后去进步。
我想我是不会着急的,我会慢慢等着蜕变时刻的到来,而在那来临之前,我的所有努力与向上生长的学习力都是破土而出前的竹的根系,且让我狠狠抓住土壤,待我沐了光浴了雨,我亦将葱郁参天。
写在文后:
近期学习的内容增多,不禁引发了感想。不论如何还是很感激自己,持续进步的状态。另外,需要表扬自己在简书完成了十万字的文创,尽管坚持着五十多天的日更里,我偷过懒,耍过滑,但我开始认真重视“无论如何每天都要写一点”这个初衷。
不想标榜什么,只是九月这么不同,却也这么丰美,俨然是一块里程碑,记录着人生不凡的点滴。感谢生命及其所有当下的安排,一切甚好。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