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biāo)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曰:“回,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何谓无受人益难?”
仲尼曰:“始用四达,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鸟莫知于鷾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
“何谓无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邪?”
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解:
本章讲天人之际。
文章开头,孔子依木敲枝而歌,“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对应后文“人与天一也”。梳理下来,本文提到三层境界。最低一层为“广己而造大”“爱己而造哀”。这是孔子对颜回的担忧。颜回居心为己,内外无限;或者向外人夸示自己,把自己塑造得很高;或者向内爱惜自己,骄傲自满,面对叵测世事,难免心生哀怨。
中间一层为“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相比上一层重人而外天,本层开始关注天人之际。寒暑往来,天行有常,人居天地之间,就需要跟随天地运作的节奏而动。作者认为,这就和“执臣之道”一样,臣子要顺应君主的意愿。天道无亏无损,故“无受天损易”。世俗人间不一样了。人受利益驱动,后者无穷无尽,人亦鬼迷心窍,贪图不止,故“无受人益难”。在文本看来,人应该认识到“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利益是外物,人要理解并学会重生爱命,不惜舍利。
最高一层为“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无始而无卒”,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无穷无尽。这类话若不能体悟透彻,简直说不清道不明。文本提供了一个“正而待之”的“而已”办法。这个“正”是什么呢?即是“人与天一”。“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人归结于天(天自然也就是天),但不能反过来说“天归结于人”,人始终不能成为独立绝对的主宰,这是天命(“性”)使然。所以“人与天一”主要指人向天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