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开始的第二天,踏上了假期开始的飞机,很巧的是坐在我的旁边是一对母女,而后面则是一家三口,起飞前,旁边的小女孩一边吃着妈妈递给她的橘子,一边看着儿童读物,而后面年纪相仿的小男孩则从飞机未起飞就开始闹,原因是爸爸和妈妈调换了位置,他吵着要妈妈回来坐他身边,爸爸在身边一直很耐心地安抚他,他却越闹越厉害,动不动就说:“我就要妈妈,我不喜欢你,我不想和你讲话,你们都不听我的······”妈妈知道自己的儿子没办法克制情绪,脾气上来就闹,所以全程很少听到妈妈讲话,除非孩子大声嚷嚷,妈妈才会小声出言喝止,一直是孩子的爸爸在说:“妈妈也在啊,爸爸妈妈都在你旁边啊,爸爸会保护你啊······”航程两个多小时,小男孩也闹了将近两个小时,最后总算被爸爸以“奖励性”政策安抚好了,只要他在旅游的这几天克制自己的情绪,爸爸就会给他奖励,就这样,小男孩总算平静了,但是我知道,以这样孩子的脾性要想在几天旅游中保持稳定情绪几乎不可能。
很明显,这对父母在尝试做好爸爸好妈妈的角色,爸爸一直克制自己的脾气好声好气地教育儿子,妈妈则完全漠视自己儿子的无理取闹,而孩子头脑中一直占据着的思想是:“我要得到我的需求,我说什么他们就要满足我,他们必须听我的”,看得出,孩子缺乏安全感,大概平时和母亲待得最多,很粘妈妈,所以介意自己和妈妈中间还隔着个爸爸,父亲和孩子呆的不多,没有先去亲近孩子就开始好脾气地唐僧念经讲大道理,于是乎,孩子闹着索取自己“要妈妈”的需求,爸爸却莫名其妙跟孩子说着“我们要一起保护妈妈”,最后,一个可劲儿的闹,一个不着调说道理。
另一边,我身边的小女孩,相仿的年纪倒是很安静,不吵不闹,妈妈最先让她看了会书,但大概所有假期中的孩子最烦的就是读书,没多久便放弃了,妈妈也不埋怨她,轻声细语让她自己收起书,无聊之中,小女孩玩起了自己的小墨镜,妈妈也像朋友似地拿起她的墨镜戴戴,笑着说:“好像我戴你的墨镜也很合适啊”,母女两就笑了起来,飞行当中,妈妈闭目养神,小女孩一会偷瞄着我在看的书,一会看向别处,但就是不会去吵自己的妈妈,也不打扰其他人,看长相,女孩也就八九岁的样子,妈妈大概三十多岁,不算是有姐妹相的母女,但言行就是很朋友化的交流方式;交谈中,这对母女似乎是去与自己的老公/爸爸汇合,下飞机前女孩的妈妈收到了爸爸的微信,女儿凑过去问爸爸说什么,然后一脸疑问地对妈妈说:“为什么爸爸让我们先去坐地铁呀?”,这个妈妈也很莫名奇妙,但很诚实地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再问一下爸爸····”,然后静静地倚在妈妈身边等着她回爸爸的微信。
两个孩子都坐在我周围,一前一后,一个安静一个闹到下机,一个让人省心一个让人想揍他,除了男女孩的天性差异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家教,一边是妈妈顺从女儿不想看书的心,随着她的意愿像朋友一样陪她在假期一起玩一起吃且有问就认真答;另一边儿子要妈妈,妈妈却选择冷漠让爸爸去安抚,最后爸爸教育的结果就是以“奖励”条件结束。
90年代孩子讲述自由和解放,00后的孩子更是要求自我和尊重,父母不能再以从前的教育方式去大声斥责或者苦口婆心,而是要理解和陪伴孩子,让孩子去学会换位思考和自主选择,这样就需要分清场合教育,既要有父母该有的温柔和关怀,也要有朋友的劝解和尊重,还要有老师样子的规定和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