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何,为家?
昨日去影院看了《何以为家》,当做多日来的小休闲,看到各个网站对此电影的评分都不错,在9分徘徊。又看到该电影的介绍为:“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经历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想来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电影,而对于原生家庭的控诉也大大吸引了我,我便想去探个究竟了。
对于剧情的介绍我不过多的去说了,但是我按照剧情发展,在不同时间段我对于电影的感触写在下面。
电影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现在时间,在现在时间中穿插着对过去事件的描述。
影片开头,一个小男孩在接受体检,医生通过检查男孩的牙齿来大致判断男孩的年龄。这个男孩就是主角赞恩。
画面转到以前,赞恩在破烂的小镇和同龄人奔跑,吸烟,拿着木枪玩打仗的游戏。这大概是个贫民小镇吧,小镇残破,房屋密集,小孩子们吸烟,打架,似乎这里就是一个罪恶都市。
我想:生活在一个不好的环境中的小孩,如果想变好就需要脱离这些不好的同龄人,变得不合群,但是不合群要遭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这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很多时候也无法承受,更何况对于一个小孩子,这是如何能承受的呢?所以最终,这些孩子仍会逐渐融入环境。环境对于一个人童年的影响极其巨大。
我似乎感觉到这不只是在说一个人的故事,更像是控诉一个时代。
因为战争,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过着逃亡,苟且偷生的日子,而这些人的孩子也因为国家在战乱,家庭的残败而无法健康的成长。
为了节省照顾小婴儿,他们生下来被铁链拴着。而到了孩子们的年龄大了一些,他们就会被生活所迫开始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
搬运货物,送煤气,这些看来大人干起来都稍费劲的事情,赞恩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却干的游刃有余。赞恩还要去药店凭借他幼小稚嫩的脸庞骗取处方药,然后全家人,不管男女老少的制作毒品。看到这一幕幕生活景象,不禁感到一丝悲哀。
送煤气
在这样的生活中,赞恩不得不机敏,谨慎,他虽受尽苦难,眼神中透露着对生活无法感到任何希望,但他却三观极其正确,也有着极强的独立生存能力
面对苦难的生活,他从不抱怨,只是默默承受,默默工作。他从不接受施舍,只想凭自己的力量换取生存的资本。
他虽面对艰辛的生活,但是其实他从来没有被生活的艰苦打败,他没有离开他的家庭。直到他的父母将他的妹妹“作为商品卖给了房东的儿子”,他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家庭,离家出走。
妹妹被“卖”后
离家出走后,眼前虽美,却无心赏
赞恩离家出走后在另一个家庭中才感受到家的温暖,他在这个新家中通过照顾女主人拉希尔的小婴儿尤纳斯来换取自己的食物和住所。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家庭遭遇,他悉心照顾尤纳斯,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看待。
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更像“家”的地方。拉希尔给自己的孩子过生日,让赞恩帮忙吹生日蛋糕的蜡烛,并感谢他,夸他做的很棒!至此我第一次看到赞恩的笑容。
但好景不长,拉希尔很快又因为没有身份证件而被抓入监狱,赞恩又开始了被迫在外谋生。
他在外时隐藏自己,用假名与另一个女孩交际。赞恩和女孩都有着自己的谋生之道,并且他们都很善良,或许,是同病相怜的善良。
这些苦难中的人们大多都很善良,被生活欺压所致的善良,同病相怜的善良。
赞恩他一直很理智,没有被苦难冲昏头脑。最后虽然因为自己妹妹的死做出了犯罪行为,但我认为他仍是理智的,杀人未必是不理智,这是他的选择,如果再有一次机会给他选择,我相信他仍会去用刀捅那个娶了他妹妹的他心中的“混蛋”。
赞恩犯罪后被关到监狱中,他才开始了轻松的生活,每天只需要旁观别人,思考人生。
有一次监狱中来了神父一行队伍,来活跃监狱中气氛,引导犯人们祷告改邪归正。
犯人们都欢快的唱着歌跳着舞。镜头转向拉希尔和赞恩,他们并没有跟着人群一起。
有些人始终游离在生活之外,即使当下处于同样的处境,因为过去的不同,他们也无法融入。
赞恩起诉父母
赞恩最后的控诉居然是想让自己的母亲不要再生孩子,可惜他母亲肚子里的孩子依然要生出来,无奈。
他恨她母亲明明没有能力抚养那么多孩子,却仍在一直生出新的孩子,他认为这样无力抚养孩子的家庭不应该生孩子,赞恩不想再看到像他自己那样不幸的孩子。他对世界的控诉仍是善意的。
其实,像赞恩一样的孩子们有这样的处境也不全怪父母们的,处在那样战乱的国家,父母们又何德何能去给与孩子们一种好的生活条件呢?我们不得不反思。
整个电影他演绎的都很好。因为本片大部分剧情都是主角的真实故事,也不惊奇于演绎的那样真实,因为他不需要演绎,那就是,他的真实。
——201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