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上学的路,不管你几岁,都只能去!
有时候在想,是二十多年前没有人贩子吗?怎么父母就放心让一六七岁的孩子去独自上学,“接送”这个词在以前难道是还没有出现?
只能说时代已经默默造就了每一代人,是那个时候的条件赋予我们的现状!
记忆里五点多的乡村还是黑漆漆的,那个时候在偏僻的新庄子是没有灯的,或者96年的时候在农村是没有电的,能用的只是煤油灯,煤油加棉花灯芯是最简单的照明设备,家里的土胚墙上能看见一道道黑色晕染,剪灯芯也不如甄嬛传里的优雅讲究!灯吹灭后,手上吐点唾沫,掐掉的!简单粗暴又到位。
起床是没有自觉性的,全靠父母,或者这也是家家养鸡的原因,被叫起,穿衣,背书包,一气呵成,不记得那会儿有没有洗脸这个关键步骤!
出了门,走不了五十米,有一个空院子,是用土胚墙围起来的,在墙上掏了个洞,可能是院子的主人在圈占自己的领土,并时时查看院内杂草长势!
每次路过那个洞子,总会幻想会有怪物或者坏人从那个洞子扑出来,不敢看,甚至会快速跑过!
后来还是被那个洞子吓哭过,被老妈说是丢了魂!
右转拐弯到主路,走不到一百米,左转到一个路口,放开嗓门喊:“马树艳…走学了”
一声接着一声,一声高过一声,在农村六点的夜里显得格外清脆,公鸡都是被这个声音惊醒的,当然不排除早起的公鸡,这个声音直到小伙伴回复,“哎,来了”
才会停止,为缓解寒冷,跺脚在门口等待,两手互装在左右袖套里取暖,现在的影视剧里村口那个二愣子的常用动作,我七岁就开始玩了!
等同伴出来后一起走,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路上边走,边喊路过的玩伴们起床了,有的是才被喊醒,有的是收拾好等着被喊,三三五五结伴的人多了,一起说着话,跑着,追着,赶着,嬉笑声,喊叫声!嘴里的雾气也遮不住额头的汗珠。
出村子的时候要经过一片坟地,高高堆砌的坟堆,只有在一个人走的时候才会害怕,人多的时候不注意就过去了!
其实那些年,早上上学我的视线是从来没敢瞄过那个方向!
走出村子,沿着一条水渠,就会分成四五条路线,距离大都差不多,只是小伙伴们根据喜好走的,正常的路线是走一个横竖横,我们多粗鲁,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直接踩着首尾两个直线点斜穿过去,这种小智慧也只有在冬天才有的发挥,冬天没有麦田,光秃秃一片,要是冷极了,玩伴们会一起生火,把水渠里的杨树落叶点着了,来取暖!随意点火大概也是那时候的乐趣了!
记得那时候我们是试图在上学路上烤过土豆的!
要是夏天,这可是要被打断腿的,踩坏了麦田那可是要被堵在路上盘问的!以我们那个年龄肯定是经不住大人的套路!这条路赶在春,夏,秋,这几个季节,是要规矩走的,一片春意盎然,一片绿油油,一片黄灿灿,稻田里忙碌的景象也是我们快步回家的缘由!好不美丽!
只是夏日里那田里的闷湿气有些难耐!
冬天,站在水渠边能看到哪条被踩的很明显的路,鲁迅先生的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那条只能在冬天存在的路,是求学路上的每一个脚印!
偶尔藏在树叶里的老鼠会沙沙作响,人多的好奇便会去查看,人少便抓紧逃离,还是会窜出什么怪物?老虎?狼?
现在想来,都是自己吓自己,狼跟老虎是多么不聪明,才会出现在那种地方。
空荡荡的土地会在六点多热闹的粉尘四起,一波一波的脚印陆续踏过之后便恢复了土地的深沉!
从线头穿到线尾,已经是天蒙蒙有些发亮了,到达另外一个村子的村头,继续沿着路穿梭,右拐直走再右拐,再直走,最后右拐一次,就会看到学校门头“新兴小学”不那么明显,却又很醒目的红字,校门早已打开,径直沿着一条大道走进去去寻找自己的教室!
至此,这一趟学就算是完了,而每天要跑四趟,早上上学,中午放学,下午上学,再放学回家!
这样的路,我是持续跑了五年的!搁现在,那是完全不敢想的,或者说我已经忘了!
所以也时常开玩笑,如今自己的身体美能各种安好,都得益于这条上学路!
以前从没觉得哪条路远,对比现在的小孩这距离根本不考虑!
走过太多次了,记忆里的路回忆起来依旧清晰如初,小学毕业后,再也未踏上过哪条路!如今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还是原来的路,人也是从前的人,有机会,还是想再去品味这段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