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第五章
金刚般苦,为通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这样的解释也是儒家对“道”的解意,“道”就是自然界运行变化发展的规律与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社会规则与规律就是世间法,自然规则与规律就是出世间法,也可以理解为出世间法高于世间法更具规律性,因为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道完全融合于事物之中,定物名命,恰到好处就是“和”,道使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恰到好处的共生,这就是规律的作用与意义,对于人类来说这是完全的大智慧。只是佛教用金刚般若实现“波罗蜜”的目的,就是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彼岸,而儒家用此大智慧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用金刚般若苦修内功,以离相之法实现明心见性,悟得无为大法(道、真理),之后实现利已利人普度众生。儒家用道法修行外功,实现的是建功立业,治国平开天下的宏愿,之后再用儒法实现君明臣贤,百姓安居乐业。
佛祖如来在《金刚经》中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祖认为古往今来的一切圣贤,一切宗教、主义与思想成就的创始人和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因地不同,所转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所以说天下圣贤皆为悟得真理之人,成就真理之人,应用真理实现拯救世人的目的,只是因个人差异,所处的地方与时间不同,根据“道”,演化出不同的宗教与主义。
所以佛祖如来对须菩提说道:“如有六根清静成大器者,持此大乘经典,广为人阐发妙旨,则这种人,成人成已的功用德行,是不可称量的,不可思议的,不可以边际形容的。而这种人,印契佛心,所成就之功德,唯有如来我,知得见得。这种人,既成就此功德,就足以能以身担任如来无上菩提正法。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喜欢小乘法的人,局于见闻之小,不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私见,对此大乘最上乘法,便起惊怖畏惧之心,自心且不能净,那里还能够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经呢。”
上一段佛祖如来讲的是《金刚经》本身就具有无边无际之功德,并说明而此经的讲说对象是上乘之人,讲得是此经的真空之妙,再上层的讲解对象为最上乘之人,讲得是此经的般若之法。这一段讲的是如有修行者能修炼到六根清静悟得无为大法,并能广为世人讲说,阐述佛法的精妙,所成就的功德(自己所得功德与讲法产生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佛祖如来是知道的也是能看见的。在佛祖如来心中,这样的人是能够担当起佛祖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正法(无为法)。在这里佛祖用了反证法,是什么人不能担当起无为大法,是那些喜欢小乘法的人,因为局于见闻小,还不能做到离相修行,故而会有个人想法,对于此大乘最上乘之法,听后会产生惊恐害怕畏惧之心,那是因为他们心住四相六根不净自然不能接纳最上乘的无为大法,更不要说为人讲解了。佛祖如来用反证法,是想更有力量更有目的性的向弟子们说明,能担当起佛祖如来无为大法的人,能受佛祖如来衣钵者,必须要离相修行,只有离相修行才能悟得上乘之法,才能获得佛祖如来当面讲授《金刚经》的资格。此段一是说明离相修行的重要性与唯一性,二是阐明此经的“大乘正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