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问题:在《国富论》中说每个人都为自己谋私利、多工作多挣钱,“看不见的手”就会让世界进步;可在《道德情操论》又说不应该过分追求财富和名望,应该讲道德。
PS:该问题在《亚当·斯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中有所解答:亚当·斯密那个年代,人能接触到的范围小,主要跟熟人交往,《道德情操论》其实就是一本讲怎么跟熟人相处的书;而市场和看不见的手,那是陌生人之间的事情。面对具体的熟人就多谈谈道德,面对陌生人就多谈谈利益,这哪里矛盾了?
斯密承认人都是self-interested,也就是自利的。注意,这跟selfish(自私)是两个概念;自利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愿意帮助别人。比如说,如果我做出一点儿小牺牲就能对别人有很大帮助,那么尽管我是自利的人,我仍然愿意做这样的牺牲。
事实上,“做个好人”,本来就是我个人利益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做好事是出于同情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有同情心,有时候同情心战胜了自利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诉求,我们就去做些好事;但亚当·斯密并不这么看。斯密认为,同情心根部战胜不了自利心,自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那么我为什么还想做个好人呢?
斯密说,因为我知道世界很大,而我自己很渺小。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有一种想要获得荣耀的愿望——如果我毫无荣誉感,只顾自己,别人就会看不起我们,这样的人生就没啥意思了。
所以这其实就是个人利益,只不过我们的个人利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观感”这一项精神追求。更进一步,这个利益还可以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观感”,哪怕没有别人在场,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虚拟的人在看着我们做决定,而我们不想让这个虚拟的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
Man naturally desires, not only to be loved, but to be lovely.
人天生不但希望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
亚当·斯密道德说法的逻辑结构:
·人要追求自利
·自利,就要被爱
·被爱,还得值得爱
·获得被爱,名利不是好办法
·好方法是智慧和美德
开学两个星期了,舍友们跟打了鸡血似的,教室,食堂,自习室三点一线,完全是期末的战备状态,我也跟了风和他们一起去上自习。假期里看了万维钢老师的《高手》感觉很是受益,于是以一天一章的速度,在自习室里总结了《高手》的读书笔记。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万老师对亚当斯密问题的探讨,他在绪中就先引出了亚当斯密问题,直到最后一章才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了记忆方便,我就把这两段叙述拼到一起了。
再说说这个问题带给我的思考:给我的感受是,我以为我拥有自由意志,我以为我友善,谦虚,有荣誉感,乐于助人,是我的美德,可再仔细思考,会深深体会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种种这些,只不过缘于我内心深处的自利心,我想在自己所在的各各小社群中过的更好,那么我就不得不这样做,我不得不帮助他人,不得不承担责任,不得不与人为善,不得不谦虚待人,不得不关心他人,我以为我有同情心,其实呢?是因为人们喜欢与富有同情心的交往,我的所谓的一切“好的品格”不过是我所处的环境使我“不得不”具备的,为了“自利”而学会“利他”。
你会说,这些品格确实是美好的呀,是的,友善,责任心,谦虚,荣誉感,等等这些确实是好的品格。可我看到的却是我原来不曾思考过的本质:拥有这些品质的根本目的——自利。仅此而已。
因此,我得到的结论是,这些品格并不比贪婪,嫉妒,懒惰,骄傲等等这些高尚了什么(一点点也不)
说白了,种种这些品格(无论优劣)都深深的编译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序列里,从非洲大草原的智人祖先那里,经过了百万年的自然选择流传至今,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批判这些经历里百万年的筛选流传下来的品格呢?我们的现代化文明又才存在多久?衡量一件事物能存在多久的主要依据不就是它已经存在了多久的时间吗?
或许吧,或许我们不应该主管的评断一个人的品行优劣,我们应该首先考量一下他所生存的环境,毕竟种种品格,你我皆有,表现不同,取决于环境的需要。因为自利心的存在,周围环境需要我们展现出什么品格,我们就“不得不”环境所需的品格了。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