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行路

闲来无事,信手拈来一本书,是本老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塑胶的封面乍一看还很新,打开来却已是泛黄的色泽。那是学生时代的一本书,竟然在几次搬家后还一直没丢。以前略略读过,有篇“风雨天一阁”印象颇深,应该是以前在宁波念书时去过天一阁,而特地留意了此文。

我随便翻开一页,恰巧是一篇写莫高窟的,突然如获至宝,便目不转睛定格于此。因前不久刚去游览了莫高窟,便意欲一睹为快,看看名家笔中的莫高窟是怎么样的。

那会儿参观莫高窟不巧赶上身体大不适,有中暑的征兆。我们先是坐了20分钟的班车到莫高窟门口,下车后再排队,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不免让我内心揠旗息鼓。我不得已在中途临时医疗站灌下一支超能霍香正气水,整个人依然晕晕沉沉,如行尸走肉,要不是购买门票不易(有单双日和人数之限,必须提前一两天买票),真想放弃。

老公一路搀扶着我游移在漫漫长龙中,我恍恍惚惚,不知走了多少步才到了第一个洞窟,进窟后依然前脚顶后脚,趔趔趄趄、走马观花得参观完其中四大洞窟,已腿脚发软。佛像和壁画在脑海中忽沉忽现,因为人前人后密密麻麻,加上体力不支,很多细节早已错过。

看书中所云,突然觉得很惭愧,因为对莫高窟我之前压根就不了解,就在参观的当会,也只局限于视觉的感观刺激和内心的某些惊叹,对于佛像和壁画的艺术特色和莫高窟的历史了解甚少,只知道它声名显赫,是民族瑰宝,是宗教宝殿,艺术圣地,仅此而已。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书页翻过的声音里,在目之所及的字里行间里,让我更了解了它,包括各个朝代的壁画色彩,各有千秋的用笔,然而那时那地却没去注意观察这些时代特色和艺术特点,自惭形秽后不免有些遗憾。确实,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用余秋雨的话说:如果仅仅是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我开始陷入沉思......

第二天一早,单位吃早餐碰到F姐,我说昨晚上看了余秋雨写的莫高窟,受益匪浅啊!F姐是余秋雨的忠实粉丝,于是立马一起讨论起来,后来她提到王道士的罪行,我才知道莫高窟之前还有一篇道士塔,也是写这个历史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回到办公室,F姐把这篇文章递到我面前,她的这本书星星点点得做了许多标注,跟我的那本泛黄泛黄却毫无标注的对比大相径庭,可想而知她是细读之,我则是泛读之。

我迫不及待得看起来,看到藏经宝藏如何大批流落到国外,看得那个顿胸挫足、那个咬牙切齿的恨!再用余秋雨的话说: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

于是我算了解到了诸多关于它的这段历史!结合自己所看所闻,莫高窟在我眼里变得更神秘莫测、更高古幽远。

再一次思索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训,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就像鱼离开水暂时还能苟延残喘,要想游得更远,终究离不开水这个载体;而水有了鱼戏其间,则更显生动而有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当年为了深度了解一下相亲对象,问过这么一个问题:不考虑其它因素的话,你最想去什么地方旅行呢? 这位男士给了一个非常...
    栋博阅读 3,593评论 1 3
  • 乔叶是河南省文学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第三期学员。我在《屋檐下》看...
    杨博宁阅读 3,060评论 3 4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tedyin.me/2016/03/13/singlton-pattern/ 今天给...
    TedYin被占用了阅读 4,158评论 0 8
  • 题目 You have a total of n coins that you want to form in a...
    miltonsun阅读 3,177评论 0 0
  • 一级标题 二级标题 正文 列表 列表1 列表2 链接 OpenSap 图片 引用 一盏灯, 一片昏黄; 一简书 粗...
    LiuliuZhang阅读 2,51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