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我们认为外向与内向是相对的两面,我们觉得外向是积极地,内向是消极的。我们鼓励外向,从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都或要求或渴望我们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但现在有人为内向者发声,认为内向与外向都是人性特质,并无优劣可言。“成功”更非外向者的专属词汇。有很多内向者同样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你或许被观点的翻来覆去搞得有些无所适从,但你如果愿意和我一起静下来仔细想想外向与内向的关系,那么你就会觉得上面两种观点都对,但又都不对。
为什么呢?你这么想,就值得再往下看看,这或许会让你在面临“我究竟该做一个外向的人,还是一个内向的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不再犹豫,不再徘徊。也或许会对您的孩童性格养成有一定帮助。
1·假装外向者
很多时候人们都不愿意独自做一件事情,尤其在年纪更轻的时候,哪怕这件事明明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比如在放学后我们总要等待一两个同路的同学一起回家;到饭堂吃饭,也总要等到相熟的人一起;哪怕下课时间上个卫生间,也要问问周围同学希望有人同去。
有一天假日,我计划在家里看书,于是和外界就没有任何通讯。但我渐渐看不进去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大街上成群结队的陌生人,只顾着从眼前快步走过,留不下任何印象。心里越来越慌乱,并不是夏天,却觉得房间里闷的慌。
我想要走出去,但似乎已经错过了所有值得参与的项目。近处倒是有几个牌友,要是打麻将,随时都凑得齐一桌。虽然我很不喜欢麻将,也知道这时间浪费时间的事情,而且我还老TM输!但即使如此,也一度想要拿起手机约到牌局中去了。
我在害怕什么?
害怕寂寞,孤独。
我敢说选择“外向”的人之中,有很大数量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并不为了通过社交来扩充人脉,也不为了在朋友的交谈中摄取见识,只为了让身边有声音,可以驱除召之即来的寂寞。
我们把自己安放在并不在意的交际之中,实际上却成了交际的牺牲品。
这种人,我们暂且称作“假装外向者”。
2·有人说:“内向的人更有优势”?
这种说法我并不认同。但相对于“假装外向者”,内向的人的确更有优势。
内向的人虽然缺少交流与分享,但至少能够将更多时间倾注在自己身上,也不失为一种孤独的修行。
而“假装外向者”为了逃避寂寞盲目的消耗了自己的时间,缺少交际目标,自然在交际中的收获也相对很少。
“假装外向”应该是最糟糕的了。
如果要避免您的小孩成为“假装外向者”,那就不要再强迫他们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比如最简单的——不要强迫他们“叫叔叔阿姨”。更不要在他们不愿开口的时候迁怒于他们。
况且有些父母,想让孩子表现的大方得体,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面子,这是尤其要避免的。
小孩的思维判断很单纯,如果他们打消父母的愤怒或者满足父母的期待而“表演”为一个“外向者”,那么他们长大后就很可能因为外界的压力或期待而成为一个“假装外向者”。毕竟这都是他们童年的习惯了。
3·外向
有一种人,他们可以为了某个课题在潜心闭关,完全杜绝外界的打扰。而到了演讲时间,他们又可以妙语连珠的展示自己的成果,赢得掌声与喝彩。
又或许仅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他们既能全心全意的投入眼前的事项中,又可以在结束时慷慨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触,探求所遇到的难点。
这种人通常幽默风趣,因为他们注重自己的内在积累,所以在沟通中才又更多可施展的内容与独立的看法。即使他们在和你开玩笑,也会让人觉得颇有见地。这就是幽默与逗比的差别。
上面说了如何避免您的小孩成为“假装外向者”,那么又怎样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外向者呢?
还是以“叫叔叔阿姨”为例,我们必须先明白让孩子乐观积极地接触他人,首要目标了让他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关系之中,成为一个真正“外向”的人,而自己的那点“面子”,先放到一边去吧。
用“兴趣引导”的方式,尝试让孩子主动与他人打招呼,比如你应该先介绍:“这个是李叔叔,李叔叔是一名很厉害的建筑工程师,你在电视上看到的很多漂亮房子,都是李叔叔建造的,而且李叔叔还很喜欢画画,你想不想让李叔叔给你画一幅画?”我们应该先将朋友的生平挑着精彩的、小孩可能感兴趣的给小孩介绍一遍,这样既让朋友觉得脸上光彩,又能引发小孩主动了解他人的兴趣,一箭双雕。
然而即使是这种一箭双雕的好戏,也会有失败的时候,这时候千万不要硬掰,不要对孩子感到失望,一定是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够生动有趣,需要总结和改善的是你自己而已。
从内向到外向,是一个过程。
中间就有可能经过“假装外向”。
所有的改变开起来是一瞬间,实际上经过了一天又一天。
End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