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高塬蒲白两县交界处,有一个比蒲城县的知名度还高的乡镇,那就是原蒲白矿务局所在地的罕井镇。曾经的罕井镇有蒲城的煤都之称,在镇上有矿务局、有矿中、有煤校、有公园等,是蒲城外来人口最多的一个城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操着不同的方言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汇聚在了这里,街面上讲的最多就是普通话,普通话在当地当年是通行语言。甚至煤炭兴盛的那段岁月,在罕井矿上上班要比蒲城县机关还要神气的多。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从罕井矿中转学过来,家里开着小车,拉着生活用品,一家子浩浩荡荡的送儿子过来上学,感觉那个神气以为是从西安或者那个大城市过来的一样,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吃饭的时候每天都要去街上的饭店吃,在现在来说不算什么,可在九十年代,大家大多数的同学们都还是在学校吃食堂,有的甚至是从家里拿的馒头就咸菜,这种天天去街上下馆子的同学一下子就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虽然这个同学来上了不到一星期的课,就因为不适应,被家里又接走了。但是罕井这个陌生地方让我充满了神秘感!
在我的印象中,罕井应该像广阳矿区一样高楼林立,有自己一整套的配套机构,是一个小城市这样的规模!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位老师非常喜欢讲笑话,每次喝茶的时候,就经常会说他喝的茶水要到“罕井'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了就是白水了,喝的茶已经没有茶味了,和白开水差不多了。在我的印象中,北方人的喝茶不像南方人那样会慢慢品尝,而是放上一撮茶叶,反反复复的加水进去,直到泡的一点茶味都没有了,也就是老师说的到“罕井”了,才依依不舍的丢掉。所以对于罕井的第一印象就是从老师这个笑话开始的,也从这个笑话深深的记住了我们县还有个罕井这么个地方 。
罕井镇地处蒲城县北部,白水河畔,东与白水县雷村乡毗邻,南尧山镇接壤,西与桥陵镇相连,北与白水县城关镇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7.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1.7千米,总面积94.5平方千米。
关于罕井这个名称的来历,当地也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就是来源于羌姓,在现在保存的北周敬母寺经幢题名中,复姓罕井的有六人,其中后裔多改姓井。另一种传说是,原来该村西边有一座小桥,所以叫桥东村。南宋绍兴年间,金国大将粘罕建议出兵攻宋,到达关中,扎营于此,掘井取水,井水特别甘甜,为了纪念粘罕打的这口井,因此得名罕井。但在古代,对于这些胡虏,传统中原人对此非常的不屑,为了纪念侵略者打的一口井而取名,感觉道理不是很通,如果因为是贤人,名人,当地也为了附庸风雅,取个名人效应,因之改名才说的通。感觉是来源于羌姓还是靠谱一点。
根据以上传说和记载,罕井村的来历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末,唐朝时期,重用外族将领,羌族,鲜卑,回纥等民族陆续因为驻兵,经商,战乱等原因迁徙到了内地,后逐步与其他民族融合,到了明代以后,都基本融入了汉族,只是在姓氏,地名方面有个别的遗留,罕井这个地方也算是当年历史的一个印记。
罕井镇区域内也有几个特别的姓氏,如山东头的校姓,据考证,为蒙古姓,是元太祖成吉思汗裔孙,于明初逃难至河南中牟,若干年后其中的一支迁到了陕西。陕西校姓繁衍居住在蒲城县北的陶池、庄东、校家坡、山东头等村庄,约3000余人,也是陶池村周围最大的宗族姓氏。
另外罕井镇还有弥姓,主要居住在弥家村,而弥姓据考证也是羌姓,是由古羌姓弥姐改姓而来。而同样在罕井还有一个同姓,同样也是由古羌姓同碲改姓而来 。另外东党的党姓,姚洼村的姚姓以及和姓,雷姓,屈姓据西北大学教授马长寿先生在考证,都是古羌姓或转化而来,和姓来源羌姓昨和,屈姓来源于羌姓屈男,井姓来源于羌姓罕井。另外蒙姓,周姓,马姓都是来源于古羌姓。
这些姓氏在罕井境内尤其集中。虽然他们的祖先有着蒙古,羌族,党项等多个民族的血统,但是最终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也都被彻底的汉化了。
罕井镇历史比较清楚的如罕井樊家明代由山西洪洞迁入,传十七世又部分分迁到县南的甘池樊家,后代有名人明代山西巡抚樊东谟,文庙前六龙壁两侧的石坊就是他修建的,另外还有清代举人樊山,学问品行,名重一时。现在罕井樊家的樊氏宗祠还有部分建筑保留,仍能感觉到当年建筑的精美和豪华。
弥家可以追溯到唐,武仪村可以追溯到宋,传说当年村中学习武艺者众多,得名武艺村,后演化为武仪村。西南村是从武仪村分迁,历史可以追溯到金,据武仪村王氏碑记记载,其始祖于北宋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到武仪村,后部分后代又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分居武仪村西南,遂得名西南村至今。
白堤村因为位于白水河南原,形如河堤,得名白堤村,因后建立了南白堤村,所以改名为北白堤村。展王河村因为制作毛毡,毡帽比较出名,得名毡望河,后村中人因为清末饥荒四散逃难,最后只剩一家王姓,就改名为展王河村。
东党村因为最早因董姓党姓最早迁来,所以得名董党村,后董姓外迁,党姓居于董姓东邻,遂得名东党村。
当地除了很多村落和姓氏历史比较悠久外,名人也有如清代有民族气节的诗人屈复,民国将领武仪村的缑保杰,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曹英等。而在2021年建党百年庆祝大会现场代表少年儿童领诵的少年姚牧晨同样是我们罕井娃,是罕井姚洼村人,也让我们蒲城人为之自豪!
屈复,初名北雄,后改复,字见心,号晦翁,晚号逋翁、金粟老人,罕井镇人,世称“关西夫子”,后迁县城北关。19岁时童子试第一名。不久出游晋、豫、苏、浙各地,又历经闽、粤等处,并四至京师。乾隆元年(1736)曾被举博学鸿词科,不肯应试。72岁时尚在北京蒲城会馆撰书,终生未归故乡。著有《弱水集》等。屈复熟悉历代兴亡史实,自负有经世才略,曾说:"随行一卷惟黄石,烂在腹中三十年。"他的诗作内容大多咏史记事,旅游酬答,在不少作品里表现了他的故国兴亡感慨。
缑保杰,又名章保、俊卿。罕井镇武仪村人。年时期闯荡江湖,好打抱不平,刀斧不避,练就一手好枪法,人多畏惧,成为当时知名“刀客”之一。后追随陈树藩部李天佐进入军界,历升连、营、团长。后长期驻扎蒲城,成为蒲城的民国早期军阀之一,后刘镇华以优厚条件诱其倒戈;再附刘镇华,任镇嵩军第三师师长,即奉命将军队开赴渭南截击西退国民二军。其部下旅长缑吉人、何高侯和团长郑百川认为这是出卖陕西的逆叛行为,坚决反对,再三恳劝,均被严厉斥退。何高侯在进兵中途,率队退回白水县,不听调遣。郑百川也随后带兵出走,使其不知去向,侯吉人、何高侯、郑百川坚决反对缑保杰附刘祸陕的行动,得到陕西帮办榆林井岳秀的支持和指点。镇嵩军围困西安后,命缑保杰回师蒲城,以控渭北。他派心腹团长傅振江率精骑百余,前往白水威逼何高侯“归队”,不从则相机杀之;结果被何部全部擒拿,并将傅振江处决。在缑吉人、何高侯内外配合下,5月28日,郑百川暗藏手枪,佯装“向师座请罪悔过”,乘机将缑保杰及其参谋长王仁山击毙。第二天缑吉人即出安民布告,并通电全省军界。井岳秀和陕军其他首领均称赞这是“为陕西民众除了一害”。
曹英,原东党乡人,现在罕井镇人。民国25年(1936)参加红二方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指导员、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军政部副主任、师副政委、高级炮兵技术学校政治部副主任、高级军械学校政治部主任、炮兵工程学校政治部副主任、第五机械工业部第203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所长。
提到罕井镇,就不能不提煤炭。矿井的开凿至少有一百年的历史,民国期间都有小矿井,技术落后,产出非常有限。罕井镇在六十年代以前还是默默无闻,和身边其他的小镇相比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到了1965年,中国由于国防军事需要,在中国的中部川陕贵鄂甘等省份大力建设三线军事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中,在罕井设立了蒲白矿务局。虽然1959年1月1日蒲白矿务局已成立,但那些年仅仅是地方小煤矿,是大三线能源基地的大规模建设让蒲白矿务局成长为国家级的企业!罕井镇从此成为一个蒲城人羡慕,外地人云集的大型城镇!
在罕井镇,还有一所为培养煤矿技术人才的学校,是陕西煤校,属于中专,也是三线建设渭北能源基地的配属学校。那里的建筑是罕井镇当时最好的,有四层高大的主教学楼,有千人大礼堂。也有千千万万的学子从这里走出,成为能源或其他领域的中坚力量!而曾荣获“人民功臣"勋章的荆姚人陈居莘曾任陕西省煤炭学校校长,后任省地质厅副厅长离休。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鹰就是煤校子弟,他1978年从蒲城罕井考到四川大学。当时的煤校就在罕井,李鹰讲,他们煤炭学校的陈校长是老革命,当时在煤校是人人敬重!
随着近年来煤炭形势的变化,蒲白煤业的阵地转向了陕北和西府,罕井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从此不再荣光,半个多世纪建起的各种设施积痕累累,煤校也被迁往咸阳,矿区学校亦被当地政府接管。这个荣耀了近半个世纪的小镇也重新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罕井镇虽然不大,历史也不算特别的悠久,但在知名度上一定意义可以说比蒲城县还要出名。虽然只是渭北能源基地中的一个普通国家企业,但是,这里有六七万人,他们中的孩子们后来虽然许多仍然留下来继续在蒲白矿务局中工作为祖国奉献。但也有许多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后分配到祖国的各地各个岗位上为祖国奉献更多更好的人生。
除了煤之外,当地也还有优质的石灰岩,有蒲城最著名的山脉尧山,一年一度的尧山圣母抬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都有罕井镇的几个村落参与。蒲城八景中的两景至少都与罕井相关,比如“尧山古柏”和“蟠龙异石”。
罕井镇凝聚了民族历史和那段火热年代的记忆,不管是古老的地名和姓氏,还是解放后的煤炭产业,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也希望当地政府都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让这座曾经的煤都能够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