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到今年,频繁看到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被转发。我看见一群二元对立认知思维,因此内在充满恐惧的家长们!
简单梳理一下文中概念不清的地方!
1、文中作者没意识到自己把学习和快乐对立了。认为快乐就一定影响学习。有快乐就没有好好学习,有好好学习就没有快乐。
生生把学习弄成痛苦不堪的事,把二者弄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对立状态。
难得不能二者并存吗?难道快乐和学习不是生活的不同面向吗?难道不能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快乐的时候好好快乐吗!难到没有方法可能让二者有时兼得吗?
学习和“需求快乐”有冲突时,文中的老公就是有生活智慧的人:利用周日带孩子去海边,既让孩子快乐心情愉悦又不耽误学习。
孩子心情愉快学什么都更容易,愉快的心情是学习的加油站,持续前进的动力。希望愉悦是人性的需要,压抑这需要只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内在动力。
2、把让孩子快乐的概念等同与娇纵,包办,解救。等同于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承受挫折失望,替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替代孩子面对生活。却不知,娇惯,救援,包办不会让孩子真正产生快乐,只会让孩子越发觉得自己没用,弱小,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而迷茫痛苦!
3、把一个人是否卑微等同于一个人外在拥有多少的东西。却不知,卑微是一种心理状态。难道没见过无论外表多么“优秀”,内心卑微的吗?比如自杀的哈佛才女郭某某。比如才华横溢内心卑微的周星驰,比如众多貌美如花的女星自述内心卑微。
一个没有从小建立的“我是快乐的,我是值得拥有一切美好事物的”正向信念的孩子,成人自然是卑微的,这个卑微是内在的状态,无论外在拥有什么样的东西。
如同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不能放松,享受的过这一生。不能既认真努力学习工作,又快乐享受过这一生。只能紧绷再紧绷,充满焦虑和恐惧的活着。
不仅自己紧绷,还努力让孩子树立“我们是卑微的,所以只能苦的活着”的信念。让孩子和老公一块紧绷,不能放松,活活把日子过得苦哈哈。
时刻紧绷的家长,内在焦虑充满恐惧的家长的逻辑是“你考不上重点高中,你就考不上重点大学,你考不上重点大学,一一辈子都完了……”,把孩子的成绩=人生。没有意识到这样“人生只有一条出路,人生只有一种完成方式”的认知有多狭隘。常说,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缺乏勇气,只能一棵树上吊死的父母,高度充其量也就一颗树那么高吧。
这并不是说,孩子的成绩不重要,不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而是说,成绩和其他发展对孩子来说都是重要的,不因此失彼。
会把快乐的少年生涯与卑微的成年生活直接等同起来的家长,只能说,当你充满恐惧的时候,你看不到其它的选择。你的思维这时是:只有这样……只要……和必须……,是极端的。
这篇文章符合大多数人的集体潜意识——我们只有吃苦,使劲吃苦了,才能有好日子。所以一再被转发。
关键是,认为只有吃苦才能有好日子的人,时间都用在了吃苦,一生如此,所以没有好日子来临的时刻,因为她即使在享受的时候,也会焦虑惦记着各种“苦”还没吃,各种事还没做。即使在享受时也无法彻底放松快乐。即使在享受时也会有罪恶感。即使所谓的拥有很多外在的东西时的好日子来临,内在深信自己只有吃苦才能有好日子的人,会继续给自己创造“苦”来吃的,一如文中的作者。
别再把快乐的少年等同于卑微的成年人了。快乐教育是说:要想教育好孩子,唯一的方法是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