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分数, 也会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求期中的一份,这是感性认识分数阶段; 五年级下学期, 开始系统全面地认识分数, 归纳分数的意义。 本课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以往认知的基础上,由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 拓展并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学要能抓准学习的重、 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难点是理解单位“1 ”, 概括分数的意义。 学生学习分数的难点往往在于不能理解形如: 已经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 我个人认为, 随着整数数量的积累, 分数的抽象程度在加深。
也就是说, 平均分一个物体, 用几分之几表示直观易懂; 分的物体越多, 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越不明显, 分数也就越加抽象。 因此, 在教学四分之一时, 让学生看课件的实例(一把香蕉 4 根, 一盘 8个面包,都平均分成4份)每根占这把香蕉的几分之几; 每份占这盘蛋糕的几分之几。 这时, 凭直觉或者说顺向思维, 一部分人认为是能用四分之一表示的, 但仍有部分同学, 面对这样的数,存在一定的困惑。 这时教师适当引导, 使得他们借助操作, 明晰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 只要平均分成四份, 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 。 这样教学, 拓展了学生对四分之一和单位“1” 的认识。
让学生举例: 一个苹果、 一串葡萄、 一群马、 一个班的同学、 一个学校的学生、 全国人民、 全世界人民……加深对单位“1” 的理解。
利用不同形式的比较, 逐步剥离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突出了概念的本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⑴认识四分之一。 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层面的比较: 分的东西不一样, 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分一个物体和分多个物体的数量明明不一样多, 为什么每个人分到的, 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两层比较, 突出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 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无关, 与分东西的数量多少也无关, 只要将这些物体(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2)要运用存异比较, 概括分数的意义
单位“1” 相同, 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却又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也是一种存异比较: 分数不同的原因在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表示的分数就不同。在这种找不同的比较中, 使学生认识到: 单位“1” 相同; 之所以表示的分数不同, 是因为平均分的份数, 表示的份数不同――从不同中, 更加强调了分数的这几方面要素。
此外, 对单位“1” 这个难点要练习巩固。 练习中的几幅图,重点让学生说说谁是单位一, 说说平均分的分数,起到巩固练习,
最后变式训练:(1)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6段,每段是这跟绳子的几分之几?(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6段,每段是这跟绳子的几分之几?
整节课的教学中, 开始认识概念时, 运用的是求同的方法, 通过正面的比较, 突出了概念的共性;后来运用了存异的方法, 从反面强调了概念的本质属性。 这样一正一反, 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我认为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