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为了给天天看斜视,专门去了趟北京。
同仁医院两年前去过一次,那次是名叫孙阿莉的医生,为了能尽量挂到号,还专门挂了最贵的特需门诊。
即使如此,下午五点才开始的门诊,两点就开始排队了。楼道里蹲着站着,老人小孩,摩肩擦踵,拥挤不堪,可见医生工作量之大。
在我们当地医院看病总是小心翼翼,静听医生训斥的。那次也抱着同样的心情去的,意料之外的,医生很耐心,询问也很温和有致,认真观察,得出不严重的结论,没有开药,没说需要治疗,只是让定期复查。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去复查,但对同仁的医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所以,在四月份,挂到了个团队号,虽然不知能不能碰上孙医生,但抱着特别轻松的心态去面对的。
可是,一切都不能常理推断。这次的医生,之前没有听说过,网上查的,好像刚进入眼肌团队不久。虽也早早去排队了,与上次相比,人确实不多。医生也是雷厉风行,对于家长的询问极不耐烦,声调高,语速快,不到一分钟就完事,再想多问几句,那张细白的脸上,就挂满寒霜。
打了退堂鼓回来,最后决定了找省眼科的张丽军主任。
第一次去检查,依然是排满了人。原本想着,荣誉满满的张主任,定然会带两三个助理,拿包的拿包,端水的端水,极其排场的出现。到了上班时间,一个穿着平底鞋,挎这布包,风尘仆仆,双颊微红的老太太,低调的随着人群进入诊室。
看诊的过程也迅速,但语气温和的就像邻居家的阿姨,和风细雨。而手术前的检查,反复两次,与年轻医生检查有出入,并不否定对方,而是再次确认,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即将上手术台的小朋友,轻声细语,温言告慰,对我这种情绪激动,双眼通红的家长,还专门让一位医生留下,讲解原理,让为人父母的,不必担忧。
三下对比,深有感触,越是业务能力强大,越能俯下身子去面对病人。而那些摆出两个鼻孔朝天的,往往都是自以为掌握一等本领的花架子。
之所以想起这些,是今天参加培训,主讲的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教研组长,说起来虽然都是教师,可无论从哪个方面,我们跟人家的距离,都差了十万八千里。
可是这位老师,极其谦逊。活动开始前,专门咨询我们使用新教材的情况,做过哪些培训,因为担心自己准备的内容对我们没用,或者重复。
而整个过程,他都是娓娓而谈,没有一句高声语,没有一点不耐烦。虽然他坐在讲台上,虽然他学识渊博,能力出众,但他言语有趣,平易近人。没有在水一方的距离感,没有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记得少年时代曾读过两句话:谷穗越饱满就越低垂,学识越渊博就越谦逊。书上给新生看行李的季羡林太遥远,自己的切身经历则更深刻。
需要时刻反省自己,谦逊,低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距离饱满的谷穗,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汲取能量。不要做随风飘扬的树叶,张牙舞爪,早早跌落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