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通过文字表达生气,能表达开心还有伤心这些情感,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聊天界面”,有一些情感就会被误会,因为聊天是生硬的,我们只能看到文字的表面意思,但是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喜怒哀乐都不能表达出来,那文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习惯和别人生气的时候不想过多的解释,有的时候话到了嘴边又会自己跑回去,我们可能会因为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别人,而使用文字和别人沟通,别人可能会觉得好像没直接拒绝,就会心存侥幸,就会继续纠缠不清,在感情这方面,应该用于说出口,当面表达的情感肯定会比冰冷的手机更加充满热情,文字本是冰冷的,但由于我们倾注了情感,这些文字便有了自己的情感,这些文字便有了自己的情感,但是有的时候当面表达的文字也会被曲解成别的意思,有的时候我们也会误以为是自己的过度理解,但是有的时候也会认为是自己的理解的不够,文字本来就含有多个意思,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只会将自己认为更合适的那一个代入其中进行体会。
情感是我们一出生就接触的东西,一出生的时候就能体会并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我们也会用自己的情感给予回应,我们会哭泣会生气,父母也会不厌其烦的看我们“作”,并且为我们愿意付出行动,而文字是靠后天的学习,我们学会的第一次个字是什么呢?大多数都是“妈”,而有一些会是“奶”,因为饿了,所以被迫表达,而还有一些会是“打”,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周围人的关注,年龄再大一点的时候,我们便会将情感倾注于文字中,会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会对老师说“谢谢你”,会对同学说“认识你真好”,我们学会用文字表达情感的时候,别人也会因为这些情感而感到快乐或者伤心,但是我们是文字的主导者,我们控制着文字的输出方式以及控制文字的表达内容,最后向别人呈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没有我们,文字又有什么意义呢?是精神的寄托还是我们所依附的工具,我认为都是。
文字的起源时间难以断定,文字可能起源于夏代或者夏代以前,现今最古老的文字是在商代的甲骨文上发现的,还有铜器上的文字,可见,商代的时候文字的发展就已经很发达了,之后文字演变也分了很多的流派和阶段,例如: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现今使用最广泛的楷书,文字在古代时可能只被作为表达意义的符号而呈现,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无论是画图也好还是结绳也好,亦或是文字也好,都是我们所表达情感的方式,人类是文字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我们理解文字,使文字更加生动,各位古代文豪会使用文字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愤懑之情,例如,诗人同样表达送别,虽然表达的含义旗鼓相当,但是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李白通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王维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殷切的祝愿,王勃通过“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吗?李白的豪迈乐观,王维的含蓄文静,王勃的刚健不闻,都在主导着文字的表达含义。
我们既能创造文字,也能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文字是工具也是另一个我们,能表达情感的是通过文字表达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