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等于几?1+1等于2”类似自问自答的引导没有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留下痕迹,只记得在老妈的棕绑床上散落着三三俩俩的扑克牌,四张算24点,其实有段时间我觉得那个时候自己真的算得比较快,但又有一段时间意识到其实是老妈在让着自己,以此鼓励。
就是这样的方式,我学会了加减乘除,再到后来在学校里学会的平方,开根号,三角函数,导数等等,都曾经让我获得不少荣誉和成就感,可现在也只有想起那个时候的24点,我的嘴角才会扬起,眉毛也才得以舒展。
关于数学,还有一个词儿是比较深刻的,趣味逻辑学,准确来说,那是个书名,印在一本不记得出版年代,纸张已经泛黄的旧书上。我一度觉得是我爸在地摊上淘来自己琢磨然后传给我的,即使后来问他,他也已经无法回忆起出处了。
那本书最早出现在我面前大概是刚上小学,博主从小写字慢条斯理,写歪一笔必须擦掉重来一遍,还曾经因此被评为班级小雷锋,可这执拗劲儿让我的课后作业显得格外繁重,某一天历尽艰辛把课后作业折腾完,满心欢喜地想溜去看会儿动画片,老爸叫住我给出了几个思考题,我当时那个恨啊,压根不知道神马叫逻辑学,也压根不想知道,当时自然只能硬着头皮去回答,但没心思的回答自然也答不出个所以,本想装怂糊弄,可老爸见状不仅没有放过我,反而让我拿来纸笔开始分析。那个时候我是不知道有个词叫自由,不然我肯定狠狠地在纸上戳上这俩字,后来知道那些个题出自这本叫做趣味逻辑学的书,偏见自然产生了,不仅因为它剥夺了我童年的玩耍时间,还因为第一眼真没好感,它长得很朴素,纸张都开始略微泛黄。可事物似乎总是随着时间悄磨叽地在变,从被动地撩开书做题到重拾旧书后不由自主地一口气读完半本大概花了五六年,这期间数学已然成为了我在学业上的自信来源,也一直持续着。
后来等我读了高中,这本书又被我爸拿来教育寄养在家里的堂弟,爷爷过世后堂弟跟着奶奶住在我家里,那个时候他是家里的独孙,受关心程度让我吃了不少干醋,不过我记忆里关于他的片段还是挺欢乐的,家里刚搬了新房,三室两厅,爸妈主卧,本来分给我的小房间让给了奶奶和堂弟,我因为上高中住校,放假回来只能住在中间连着阳台的书房,暑假父母上班,奶奶下楼活动,我和堂弟自然分别在各自的书桌前对付写不完的作业,他喜欢关着门,本来是相安无事,但是忽然有一次我听见阳台上有动静,抬头瞬间就看见堂弟站在我窗前对我咧嘴笑,手上晃动着一把的画片儿,这小子是跳窗出来的,我开了阳台门放他进来,“姐姐,我们打画片吧,你看我从朋友那挣了不少”,“你作业写完了?”“恩”于是。。。不过十分钟,他那摞画片所剩无几,他耍着赖皮想要回一点,我说有本事你挣去啊。就在这欢乐的气氛充满整个屋子的时候,门口的传来了钥匙窸窸窣窣的声响,就看见堂弟一手揽过地上还没打完的画片起身就往阳台跑去,然后就听见吭噔一声,想必已经翻进了房间,我也赶忙在老妈进屋前坐回了凳子,手里的画片也藏在了兜里。以至于现在每次看到书桌抽屉的那一摞画片,我就会想起那曾经的惊心动魄。
话题扯远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再一次看到那本书静静地待在书桌上感觉有点五味杂陈,一方面看着这本书又开始给其他人带来最初的烦恼,再回想起自己从中的受益,时间确实又让我感性了一把,对堂弟有点同情,有点幸灾乐祸,但还是指着已经卷角受损的书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了一句,别把书弄坏了,就算你现在不喜欢它。
这书现如今也不知被收放在老家的哪个书架上,还挺想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