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教学多年,我想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或不够好。
初登讲台,照本宣科的多,依照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些真的是生搬硬套强塞给学生。
及至后来,借鉴优秀的教学设计,集百家之长优中取优,粘贴、复制,不舍剔除,以至于每节课给学生讲很多看似很好的知识点,但多多就益善吗?学生囫囵吞枣不一定能消化,更何况这些拼接起来的课件有时候缺乏紧凑的逻辑关系,以己之准备“多”想换回学生的获得多,显然是不现实的。
后来,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作,有了很多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成为一个善讲者,一节课指点江山,勾连现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还是主体,得意洋洋沉浸在“讲”中。
再后来,希望教学成绩成为佼佼者,所以对学生严格要求,课代表也是铁面无私,写字不好的往往撕掉重来,日记不过关要重写,教学成绩当然遥遥领先。
如今,再回首,教学成绩优秀固然可贵,但是学生性灵的激活,心灵的舒展更好。课堂上学会了瘦身,用主问题牵引起问题链,用组织活动驱动学生去思考、体验、分析、推理、辨析、辩论、力争一课一得,而这“一”,是站在单元、文本角度,寻找最具价值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知识素养的角度)形成元认知,是从学生生命成长(人文)的角度给其终身奠基的高维的认知和能量。我想这样的教学短期内不一定立竿见影地有优异的成绩,但学生内核稳定、渐渐学会深度思考,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条理性渐次向好,课堂的参与力提高,眼睛闪闪亮,小手高高举,头脑都参与,这样风生水起的课堂我更喜欢。
回顾过往,尽管一直走在教学改革的前面,一直被认可为好老师,今日思之,受大环境影响,期间残存着的守旧的教学观念、偏差的教学方式、急功近利的教学效果、单调枯燥的教育方式也会造成危害,孩子们也不能跟随我重新再长一次容我补救。,留下深深的遗憾。
为啥那时候会那样呢?除过年轻之外,最主要还是观念和能力不足,观念是慢慢改的,能力是主因素。课堂不敢放手,不敢的原因是不能“接住”学生的问题,只好用一些简单的办法去“管住”孩子们。
接得住学生的调皮捣蛋?接得住学生的天马行空?接得住学生的内耗自虐吗?接得住学生令人崩溃的成绩吗?如今轻而易举可解决的时候,当年与我却是不简单。
终身学习对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而维果茨基的“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快速发展,不要会成为学生成长的天花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习没有止境,要能接住学生的各种问题,才能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托举孩子们的鲲鹏万里扶摇九天。
干国祥老师写到:
这个时代已经忘了教育的本来目的:培养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的精神,越来越明亮。
考试是什么?是设定一个机械的完美标准(满分),检测所有人的残缺。
排名是什么?是用最高那个人的成功,来谴责所有其他人,尤其是最后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听来令人深思,我们问问自己: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时候失落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建设性的工作?
今天的您,能“接”得住学生的任何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