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一个承载着厚重情感的节日。有人在这一天欢聚登高,有人在这一天独戴茱萸,有人大笑:“菊花需插满头归”,有人喃喃:“风雨重阳情更伤”,同一个节日,同一个时刻,重阳节却在文化与生活中显示出两面截然不同的色彩。
岁月骛过,秋寒新至。重阳临近,远方的游子还顾故乡,长路浩浩,越鸟南巢。团聚的家人齐山登高,欢赏金菊,言笑晏晏。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吕氏春秋》中写到“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知,在当时就已经有了祭祖,感恩亲族的活动。重阳节在汉代之后就逐渐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习俗。在农耕时代,人们注重亲族关系,关爱老人也成为了重阳节不可避免的话题。“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这种关怀看似平常,却最温暖。
每到重阳,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空巢老人被推挤到网络的焦点上,成为风口浪尖的人物。吃瓜群众们欣喜若狂,因为找到了消遣时光的瓜田;微博路人们痛心疾首,因为“社会黑暗人心不古”;大v明星们“泪光涟涟”,因为同情可怜人美心善…节日仿佛变成了一群无关人员的狂欢,吃完瓜的,挥挥衣袖,心满意足;批完社会的,精疲力竭,倒头就睡;含泪哭泣的,避开镜头,补补妆容。于是乎,成为社会热点的,早该被解决的爱老问题,却尴尬的一年年被搁置下去,无人问津。而这一批批被推到风口的老人们,面对被打乱的正常生活,只能手足无措,僵硬的面对人们的指指点点,直到重阳节过去,互联网忘却他们的存在。等到明年,则又会被拉出来转转。
我一直以为,去敬老院是对孤独老人的慰藉。直到在离开敬老院的时候转头,我望进一位老婆婆混浊的眼中,发现里面有着我看不懂的悲伤与无奈,还有许多复杂的东西。那一天走之前,我跟她聊了很多,关于过去,关于家庭,关于未来,很多情况下是我静静聆听,她说她喜欢听京剧,听苏三起解的凄缠,年少时喜欢快意恩仇的武侠文,她说想养一只白灰相杂的小狗,离别前还一直对我说要常来看她。在离开的那一刻,我才终于知道,一时兴起的关心会比一直漠视让老人更难过。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想起还有一群特定的人需要我们去帮助关怀,而这关怀是短暂的,像焰火,一时看上去声势浩大,可消散之后无影无踪,留下来的灰烬还可能灼痛人的心灵。就像我们对待重阳节一样,仿佛是一件任务,所有人都在这一天做出巨大的秀给孤独的老人们看,让他们的心中短暂的燃起希望后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离开,长此以往,老人们也就不再有勇气去相信真情与温暖了。
重阳节,是老人节,但也是属于你我的节日,关怀老人不只是作秀,它是每天“努力加餐饭”的提醒,也是“天寒多添衣”的问候。将爱与希望带入每天的生活,或许这能给孤独的老人们带来更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