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奇”系列之中华典乐
一日,晋平公新建的王宫落成,要举行庆祝典礼。卫灵公为了修好两国关系,就率乐工前去祝贺。卫灵公带着一批侍从,走到濮水河边,天色已经慢慢地黑下来,他们在河边倚车歇息。
时值初夏,皎洁的月亮高挂夜空,两岸垂柳轻拂水面,河水静静地流淌,映着月亮,就像九天落下了一匹锦缎。卫灵公正在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时,突然听到一陈曲调新奇的琴声,不禁心中大悦,于是招来他的乐师师涓,命师涓前去记录乐曲。师涓精通音律,凡乐曲只闻一遍便可将其演奏下来。
师涓领命而去,静静地坐在河边,调息,抚琴,聆听那音乐,将乐曲记录了下来,整整忙碌了一夜。
卫灵公一行来到晋国边城,晋平公在新建的王宫里摆上丰盛的筵席,热情的招待贵宾。等一行人坐定,晋平公便命侍卫抬出前几日铸好的编钟,命乐工演奏起来,待演奏完,师涓说道,有一口钟的音不准呀,平公汗颜,说道:“前日,大钟铸成,吾命乐工演奏,诸皆称善,只有师旷闻之,言不调,吾未理会,今才证实,实乃吾之过呀。”
宴会上,卫灵公在观赏了晋国的歌舞后,便命师涓演奏从濮河边听到的那支曲子助兴。师涓为了答谢晋国的盛情款待,便遵命理弦调琴,使出浑身解数弹奏起来。随着他的手指起落,琴声像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低低抽泣。
坐在陪席上的晋国掌乐太师师旷起初面带微笑,用心倾听着。不一会儿,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神色越来越严肃。师涓刚将曲子弹到一半时,师旷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按住师涓的手,断然喝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千万弹不得!"卫灵公原本是来给晋平公祝贺的,听师旷掌乐太师这么一说,也吃惊地愣住了。师涓更是吓的不知所措。十分尴尬地望着卫灵公。
晋平公见喜庆之时,本国掌乐太师突然插这么一杠子,弄得卫国国君一行人下不了台,忙责问太师道:"这曲子好听得很,你怎么说它是亡国之音呢?"
师旷振振有词地道:"这是商朝末年乐师师延为暴君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啊。后来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灭了,师延自知助纣为虐害怕处罚,就在走投无路时,抱着琴跳进濮河自尽了。所以,这音乐一定是在濮河边听来的。这音乐很不吉利,谁要沉醉于它谁的国家定会衰落。所以不能让师涓奏完这支曲子"。他说到这里,转过脸来问师涓道:"你弹的这支曲子是在濮河边听来的吗?"
“说的一点不错,正是从濮水河边听来的!”卫灵公在惊讶道。
晋平公很不以为然地说:"即使真如你所说,但现在早已改朝换代了,我们现在演奏,又有什么妨碍呢?你还是让贵国乐师继续弹下去吧!"
师旷摇摇头,执拗道:"佳音美曲可以使我们身心振奋,亡国之音却会使人堕落。主公是一国之君,应该听佳音美曲,为什么要听亡国之音呢?"
晋平功见卫灵公一行人面有难色,便命令师旷道:"你快松手,让乐师弹下去!别扫大家的兴!今日是大喜之日,怠慢了贵宾,拿你是问!"
师旷执拗不过,只能松手。
师涓终于弹完了那支乐曲。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晋平功见师旷面带愠色,便对他发问道:"这是什么曲调的乐曲?"。
“这就是所谓的《清商》。”师旷回答。
“《清商》是不是最悲凉的曲调?”
“不是,比它更悲凉的还有《清徵》。”
晋平公道:“那好,你作为回礼就来弹一曲《清徵》吧!”
“不!”师旷道,“古代能够听《清徵》的,都是有德有意尽善尽美的君主。大王的修养还不够好,故不能听!”
晋平公怒道:“我不管什么德什么义的,我只喜欢音乐。你快弹吧!” 师旷感到王命难违,只好坐下来,展开了自己的琴。当他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16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一边伸着脖劲鸣叫,一边排着整齐的队列展翅起舞。当他继续弹奏时,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
晋平公和参加宴会的宾客无不叹服。
曲终,晋平公激动地提着酒壶,离开席位边向师旷敬酒边问道:“在人世间,大概没有比这《清徽》更悲怆的曲调了吧?” 师旷答道:“不,它远远比不上《清角》。”
晋平公喜不自禁地道:“那太好了,就请太师再奏一曲《清角》吧!”
师旷急忙摇头道:“使不得!《清角》可是一支不寻常的曲调啊!它是黄帝当年于西泰山上会集诸鬼神而作的,怎能轻易弹奏?若是轻易弹奏,定会招来灾祸,到时可就悔之莫及了!”
“哎!太师不必过虑。上古之事更加久远,怎能祸及现在呢?你弹来听听又有何妨?”
师旷见晋平公一定要听,无可奈何,只好勉强从命,弹起了《清角》。
当一串玄妙的音乐从师旷手指流出,人们就见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滚起乌黑的浓云。当第二串音响飘离殿堂时,便有狂风暴雨应声而至。当第三串音响骤起,但见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种祭祀的重器纷纷震破,屋上的瓦坠落一地。
满堂的宾客吓得惊慌躲避,四处奔走。
晋平公也吓得抱头鼠窜,趴在廊柱下,惊慌失色地喊道:“不能再奏《清角》了!赶快停止……”
师旷停手,顿时风止雨退,云开雾散。
在场所有的人打心底里佩服师旷的琴艺。卫国乐师师涓大开眼界,激动地上前握住师旷的手说:“你的技艺真可惊天地、泣鬼神啊!”
师旷面无喜色,一声叹息!
此后晋国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晋平公也从此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