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变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学校学习时,老师都解释为:学习要常常复习,(有的延深解释为:学习要常常进行实践),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不是很高兴的事吗?人们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就是君子的所作所为吗?
凡是先入为主,一直认为这些解释合情合理。最近看到相关文献,才知道有更合理的解释:如果我(指孔子本人)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退一步说,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来交流访谈,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再退一步说,社会不采用我的学说,也没有人理解这学说,自己不生气,这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所为吗?
个人觉得第二种解释更加妥当,因为这是《论语》的首篇,地位不可小觑,应该是开宗明义表达孔子对理想和信念的态度。
开卷有益,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