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的时候,就文理分科分班了,原来所在的217也一分为二,有的人来了文科班,有的人去了理科班,有的人去了远方学习。贺老师教的是理科班,万老师来教我们文科班。
提到万老师就不得不说她的字,她的字端庄大气,很有力度,一笔一划地写在黑板上很赏心悦目。贺老师的偏向于豪气,一个如《再别康桥》的四字题目可以占据两块小黑板的上方,当然字也蛮漂亮。万老师写在试卷上的评语也很好看,“力透纸背”,特别是她写在作文之后的字,加上其内容,可以称得上是“字字珠玑”。
万老师时时关注着教育动态并且能迅速反应,在我们措手不及的时候。好像还是高三刚开学,我们就被告知语文出题方式有所改革,虽然没有很多大动但是小动还是不少,比如以应用型文本阅读和问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目不再是二选一的关系,而是双管齐下的关系,而做题时间不变,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花同样的时间去阅读多一篇文章,做更多的题。(虽然题量增加并不明显)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先是愤怒,然后是忧心忡忡——经过两年的磨炼,我们已经能够比较和试卷相处愉快了,却被突然告知它不再是从前的它了,它变了,还变得让人陌生,琢磨不透,这种糟糕的感觉很让人心堵。
万老师,同时也是万女神的她却显得比我们淡定,首先是很平常地告诉我们这个消息,然后不紧不慢地打开她随机应变做出来的PPT,再轻描淡写地对我们说“以不变应万变”,还把六个字大大的写在黑板上。好像给我们开了一剂安神药一样,我们从叽叽喳喳变得冷静,我想万女神没有说出来的另一句话是“万变不离其宗”,但是我们有“心有灵犀”。
万老师一直致力于让我们关注国家大事。高三放月假,老师除了给我们布置试卷的任务,还会苦口婆心的加上一句“回家的时候不要看那些乱七八糟的电视剧,多看看新闻联播,那三十分钟左右的内容可比那些连续剧有价值得多”,除此之外她还鼓励我们看《百家讲坛》,《焦点访谈》,说是能打开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更理智地思考。颇有喜感的是,她对我们有些同学看《寻情记》感到痛心疾首,“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有什么好看的呢同学们!”眉目之间都有淡淡的哀愁,可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
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万老师也是高度紧张的。她为了培养我们的共情能力,在宝贵的语文课上给我们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关了灯,拉上窗帘,在黑暗中我们的眼泪好像更加脆弱,“小巷中带血的脚印”,“花白的麻花辫,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看得我们眼泪直流,万老师说她已经看过一遍了,可也在后面偷偷抹眼泪。我们在感动里多多少少也咂摸出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