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受启发于沈磊的班主任手记,是我可以去尝试做的部分。
为了自己能快速从假期转换到工作模式,便是做笔记。看与工作相关的内容。
今天看到沈磊的班主任手记,我才顿悟,原来有时候我觉得班主任事情太琐碎又不得不每天做的时候,有人竟可以做得很有意义。每一件事情背后竟然也可以被赋予意义。这样一来,其实好处很多,比如人可以不用那么烦躁。
天天都有这么多必须要做的事情,却天天收获不一样的果实。
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即规定动作。
我们更多的是要想明白为什么有这些规定动作,它们的育人目的是什么,从而放大其价值。
那么今天看到推文的时候我便觉得我必须要改变两点态度以及做法。
第一,早读。
我属于早起困难户,其他班老师又非常卷,一天比一天到班早,而我只能是稍微提前一些。因此我真的挺讨厌“早读”,很多时候变成了在看班而已,顺便组织、检查值日。
当我这样去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的时候,挺嫌弃自己。内心明明很烦躁,却依旧要完成这些规定动作。我还不知道其背后的育人价值。
本学期我要这么做:
我会坚持和学生差不多时间到班,但并不会利用这段时间找学生谈心或者谈话。我会选择拿一本书自己看,学生进班看到我在阅读,也就比较安静的尽快坐下来读起书来。
等到齐读的时候,我就和学生一起读。我声音大了,学生也就跟着大了;我读的有感情了,学生也就跟着有了感情。
把“仅看班”变成和学生一起享受清晨读书的时光,是我学到的有目的的教育行为。
第二,讲“好人”故事。
一年级老师肯定都会收到各种小报告,打小报告的同学看到老师批评“坏人”的时候都会很开心,于是继续不停地打小报告。老师就会受不了,很生气,可能一天当中,学生从“受气”开始到“受气”结束。
说实话,我真的算很少发脾气。用点积极心理学,谁不喜欢被夸呢?
我有过让小班干多报告给我“好人”、“好事”,我再在班级大力表扬。但我没有持之以恒去做。
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有时确实没办法完成承诺,在班级变成了“失信”老师,学生也不愿意再报告“好人”、“好事”。
因此,我给自己的尝试是:
训练一年级学生讲故事的能力,这是可以实现的,他们讲故事不知道有多好!
让他们一定要分享一下今天自己观察到的班级美好的事情,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班主任不可能时时刻刻守在班里,所以班级“好”的一面更需要同学们去做有心人,去发现、去表扬、去强化。
谁都喜欢听故事,故事不一定要很大,重在感受和观察,这种淡淡的美好可能是故事教育的本来样子。
除了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更应该理清什么最重要。
必须要做的,有意义的,就要坚持做、重复做、创新做;没有意义,或者说不是达成自己带班目标的事情,要精简着做、智慧地做、必要时要学会委婉拒绝。
还有一点很重要,班主任的得失心不宜太重,面对各种评比、考核,不要太在意,外在评价不一定都客观,内在的自我反思或许更重要。
这一点,我的心态挺平和,我越来越觉得关注自身很重要,提高自己很重要。
今天我才发现规定动作,也有意义。
充分发掘它们的价值,从而让自己更智慧、也更坚定的工作。
心静一些,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班主任特有的来自学生的幸福感和价值感,能发现自己和学生在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