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组化管理中的群体心里学效应
文/李现风
2017年9月份,初中二年级刚刚开学的时候,新来了一名插班生伟同学。
伟同学自从到我们班级以来一周的综合表现为:作业从来都不做,就连在班主任我的数学课堂上,其他的孩子们都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课,唯独伟同学左张一下、右望一下,还时不时在课桌上动一下,再来课桌下再动一下,一刻也难以静止,那真的是课堂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他科任老师的课堂那就更糟糕了。
根据伟同学的如此表现,我特意去对伟同学的过去做了一下了解:伟同学是我们学校上一届的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期间表现特别出格,被迫休学半年。休学期间,家长又安排伟同学去中职学校读书,结果又因为违纪被中职学校赶回来了。初中是义务教育的阶段,无奈的家长就又把伟同学安排到了我们学校就读。家长的意思是孩子只要有个读书的地方就可以了,什么样的学校无关紧要。我们的校长是及其相信我这个班主任有这个能力把差生转变的,就把伟同学特意安排在了我的班级。
“班级小组化”管理的评价机制使组长和组员承受不了伟同学在组内的行为举动,在经过组长几次耐心地给伟同学讲解班级小组化管理的规则后,伟同学依然我行我素的情况下,无奈的组长被迫把伟同学赶出了组里。不知道到底是伟同学不知天高地厚,还是就是伟想来挑战一下班级小组化管理中组长的“权威”,或者也可以这样来说,伟同学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有见那个班级能奈何的了他,竟然出组后在班级里一周也找不到自己的小组。
这个时候,家长来学校了。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初中二年级了,其他的家长经过一年的了解和尝试,发现我们班级小组化管理对孩子们的转变或者说进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都特别支持我们的班级管理。但伟同学的家长是不了解我们的班级管理的。我耐心地把我们班级的小组化管理给伟同学的家长做了解释,但伟同学的家长非但不听,而且态度特别强硬地说:“李老师,我不管你们是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我就只是要求我的孩子进到班级内有个组,就可以了。”
我说:“可以啊!我也特别希望伟同学能有个组,有组就有人关心和关注,就有人促进伟的学习和成长,但这就得需要伟同学自己去争取呀!”
家长又问:“怎么争取?”
我再次耐心地重复道:“首先要求伟做到班级的底线,按时到校,按时交作业,上课注意听讲。”
家长蛮不讲理地说:“我希望你可以特殊对待我的孩子,如果现在你不让我的孩子进组里的话,我要立刻到校长哪里告你去。”
我柔软的话语中带着强硬地说:“我们的班级不可能为了你的孩子一个人而改变班级管理,如果要在我们班级里呆下去的话,必须遵守我们的班级管理制度。”
家长一听,一句话也不讲,气愤地一把拉住孩子,直接找校长去。过了又半个小时的时间,家长又从校长那里返回到我这里。这一次,家长的态度没有原来那么强硬。我再次提出了要求同学伟遵守我们的班级管理,这一次,家长和孩子伟无奈地接受了我们的班级管理制度。
伟同学是个聪明的孩子,可能是看到情况不妙,和以前所在的班级管理不一样了,以前的班级管理自己在班级内就是一个个体,自己的言行举止虽然其他的同学们也有点看不惯,但最终和其他同学直接的利害关系不大。而小组化管理的这样一个班级,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了组里每一个同学的利益,甚至影响整个组里的优秀小组的评选,所以自己的行为不当的地方,可能会受到组里同学的批评、指责、严重的甚至会被赶出组里。所以这次进组后,伟同学和以前的自己相比也在在不断努力地改变着。
经过一个学期伟同学自身的努力,还有小组里同学们的互相帮助以及组里组规的约束,终于这个学期结束后,伟同学的家长笑眯眯地拉着伟同学,缓缓地走进我们的领奖台。
班级小组化管理中的群体心理学效应,就是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小组这个群体,并以小组这个群体标榜自己,小组这个群体将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成长等活动产生巨大影响。群体心理学效应使伟同学找到了个体之间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小组中集体力量的支持,所以愿意为了小组中集体的荣益而改变自我,最终得到转变自我和提升自我的作用。所以班级小组化管理中的群体学心里效应对一个孩子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