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16-谢柱萍
柳田邦男是一位纪实文学作家,他创作着通过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故、灾害、公害、疾病以及战争这些严酷的状况,来表现现代人的“生与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的作品。
他重新拿起绘本,是在57岁的时候,他的25岁的二儿子,在经历了长期的心理疾病之后,自己结束了生命。他完全陷入了抑郁的状态,后来有一天,他无意走进一家书店,不知不觉站在了绘本专柜的前面。想起了儿子们小时候给他们读过的那些绘本,让他无比怀念。后来,他开始自己一个人读绘本,多了很多感慨。他说,一生要读三次绘本,意思是第一次是在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期的时候。特别是在人生的后半期,意识到了衰老,身患了疾病,或者回顾人生的波折,这时候会出乎意料的从绘本中读到不少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味。要生存下去的话,最为重要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已经写在绘本之中了。
另外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叫良太的两岁男孩因急性脑炎而紧急住院。良太在大人惊慌失措之间就陷入了深度昏睡的脑死状态,他母亲受到巨大打击,十分痛苦。而良太八岁的姐姐和五岁的哥哥,什么都不知道,还给弟弟带来玩具,问良太什么时候回家。这样的事情该怎么让他们了解才好呢?细谷老师是小儿科的医生,他带过来一本绘本《獾的礼物》,并让尤佳和康平坐在两侧一边,慢慢的翻着书页,一边缓缓的读给他们听。
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紧紧的盯着那本书,看到他们的表情,西湖老师说,虽然獾是变老了死了,可是也有人会在更小的时候死去,谁都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死去,良太不久也要穿过隧道到那一边去,变得自由了,不过现在他也睡得很香,没有一点痛苦,你们明白吧。
我们面对孩子的死,面对父母的死也是同样,究竟该如何向同在那里的年幼的孩子说明才好呢?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大人会认为自己认为孩子不明白死是怎么回事,我认为没有办法教他们,从而回避过去。
最后,柳田邦男先生总结说:生命和灵魂、生存和死亡,对这样的重大问题,不把它看作仅仅是表面的语言的问题,而是能够用震撼灵魂的形式行,进行传达,我感到这一绘本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没有比这更好的交流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