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比较长,请读者务必有足够空余的时间,同时本文比较枯燥,因此建议读者用舒服的姿势,可以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看本文,相信看完本文会对您有很大的收获。
在讲一切事情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讨论一下人生目的,任何人都逃不过这三种目的:
感性目的
感性目的是人情感上的目的,其本质就是快乐,而快乐分为以下几种:
生理快乐
基于自然进化决定,自然选择使得我们做一切有益的事情的时候会使自己感到快乐,例如吃美食,睡觉。
心理快乐
基于大脑神经元联系方式决定,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实际上是有数亿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不断接收外界信息并进行处理,最终形成信息再反馈给外界,我们的大脑是时刻进行信息的输出的,但不一定会持续地接收输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工作是不正常的------只有输出没有输入。大脑需要信息输入,最好是稳定的信息流输入。例如我们在看电视,玩游戏会感到快乐,而在空空荡荡,寂静无声的房子里很快就会发疯-----因为我们没有稳定的信息流输入,不一定有输入就一定是信息,例如噪音,我们听到噪音会感到不适,是因为噪音实际上没有任何信息,同样表现在学习,做题上,学习会有信息输入,但它是不稳定的,因为你总会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卡住,这时候就没有任何信息输入,因此你就会感到烦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推论,这表明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永远热爱学习的人,因为学习并不如游戏,影视剧一样,有稳定的信息流,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学习时不会卡住,能够一直做下去一泻千里,那么他就会热爱学习。
实际上,不管生理快乐还是心理快乐,在生理本质上都是大脑内多巴胺的分泌,因此衍生出一个极端快乐,就是抽烟,喝酒,吸毒,直接刺激多巴胺,这种快乐应该与生理快乐与心理快乐相区分开,因为生理快乐与心理快乐都对人有益,而这种直接刺激式是对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快乐是任何人摆脱不了的人生目的,快乐是所有人都必须追求的一个人生目的,但也不能追求极致的快乐,极致的快乐意味着多巴胺的大量分泌,会使人精神亢奋,失眠,破坏人的健康,追求快乐遵循适度原则,尽量抑制住过于非理性的行为,比如深夜追剧,胡吃海喝。适度的快乐是人生目的,过度的快乐不是。
理性目的
理性目的是人在理性判断后的一些追求,其本质就是逻辑,与快乐毫不相关。
整个世界是极度理性的,一事一物都符合逻辑,除了人的思想情感,没有任何不符合逻辑的事物,符合逻辑意味着能从条件推断出结果,而更之前的条件能推出当下条件,结果是无穷无尽的,而条件不断溯源总会有尽头,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溯源,寻求最初始,最本质的原理,即终极真理,不管一个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追求终极真理,他必然在通往终极真理的道路上行走。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将人类总体推向终极真理。因此,理性目的也是人不得不追求的人生目的,即便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即便不想做也不得不做,每一个人的一点一滴的行为,都促进了人类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并使得人类在整体上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接近终极真理。
混合目的
所谓混合目的,是人杂糅理性判断与情感需要所做出的目的,这种目的既有逻辑推理成分,也有追求快乐的需要,例如成家立业,保家卫国,等等。而一般情况下,人追求的是以感性目的作为内核,理性目的作为表面的混合理想,因为以理性目的作为表面,导致整个追求过程不怎么让人感到快乐,例如以挣大钱,享受更好生活为内核的学习行为,表面上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并不令人感到高兴。
还有一种混合理想就是以理性目的作为内核,感性目的作为表面的混合目的,这一般为看透红尘的大师所有,例如济公。俗人是不会以理性目的作为内核目的。
而以理性目的作为内核,同样以理性目的作为表面,即单纯追求理性目的,这种目的存不存在?不存在,作为一个人,必然要追求感性目的,想象一个没有快乐,只有悲惨的人生?作为一个人来说,这样的人生真是太糟糕了。有没有单纯的感性目的呢?例如以挣大钱为感性目的,同时也以学习为感性目的,即热爱学习。。。这就可以了,按理说来,这是最好的情况,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学习都是痛苦的。
小孩子是纯粹的感性生物,所谓纯粹感性,就是仅仅追求快乐,其他什么也不追求,这是理解小孩子各种行为的关键。绝大多数大人追求的是以感性目的作为基础,理性目的作为表层的混合目的,这是显而易见的。
自制力
接下来讲自制力,或者也叫毅力,自制力与感性目的密切相关。人们为什么渴望自制力?因为学习本身不是感性目的,不会使他们高兴,因此就需要自制力约束,如果学习使人快乐,那么人们就不会使用自制力了,没有人会用自制力玩游戏,因为游戏本身是快乐的,它就能使人们一直玩下去,因此,感性目的有一直让人做下去的能力,非感性目的有阻止人一直做下去的能力。
我对自制力的态度是:自制力是一个伪概念,它违反了人生目的,并且即便经过刻意训练,自制力也不会提高,自制力程度完全等价于所做目的的痛苦程度,如果一个目的对于一个人来说过于痛苦,那么这个人的自制力就不会很强,如果一个目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那么痛苦,那么就表现为这个人的自制力很强。同一目的对不同人的痛苦程度是不同的,而最终的解决办法只有将痛苦转化为快乐,这才是普适的,适用于每一个人。好动的孩子,其注意力并不那么容易集中,导致相比其他孩子更难获取到稳定的信息流,因此痛苦相对于别的孩子而言会大一些,这才是这个孩子的自制力偏差的原因,这个时候,不应该告诫他要坚持住,要提高自制力,这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就是在于将痛苦转化为快乐,这里有几个方法:
- 层刷法,所谓层刷法,就是几个知识点一块看,一旦一个知识点卡住,或者不想看了,就立马切换到另一个知识点,继续学习,这样就会形成稳定的信息流,能够让人一直做下去,那么卡住的痛苦就不会存在了,相对而言会快乐一点。而且几个知识点一起学,能够互相联系,用别的知识点来反推出这个知识点卡住的地方,事半功倍。
- 实时奖励法,所谓实时奖励法,就是每时每刻给自己奖励,例如在学习知识时听音乐,音乐必须是能使自己快乐的,同时不会很影响学习,这样即便学习知识卡住了,信息流中断,你也不会感到很痛苦,因为你在听音乐,音乐使自己感到快乐,而这份快乐弥补了信息流中断所造成的快乐空缺,因此即便这个知识点是卡住的,你也有足够的动力去攻坚。我在背单词的时候喜欢吃一包薯片,每当背过一个单词就吃一个薯片,这使我处在吃薯片的快乐中从而能一直把单词背下去。就像训练宠物,在训练宠物各种动作的时候会给它吃的奖励,而宠物也会一直做下去,这是有用的。
- 最终奖励法,所谓最终奖励法是在最后给奖励,比如在考试后能得到什么奖励。这时候解决过程中的痛苦全在于最后所得奖励的幻想,因此,最后的奖励必须是对孩子极具吸引力时才奏效。
如何摆脱诱惑?
除了让学习快乐外,其他的诱惑也是需要避免的,例如学习时旁边有手机,你就有可能玩手机一直玩下去,为什么?因为有几种快乐摆在眼前,人会倾向于做最快乐的那个,这也是为什么要尽力提升学习的快乐感,除非你让学习的快乐感大于玩手机的快乐感,否则你将一直想玩手机,如果学习是痛苦的,你会一直愣神,这就是人生感性目的的必然性,是没办法解决的,除非你将手机藏起来,放到别的地方。要想抵制诱惑,不要靠自制力,第一个方法是提升学习的快乐感,第二是将诱惑弄到自己够不着的地方。这两个方法需要同时进行。
同样,如果你想戒掉一个游戏,戒烟戒酒,就必须在条件上斩断,例如使用一个廉价劣质手机,玩游戏卡到不行,根本不能玩,这样就轻松戒掉游戏,如果你一直用性能强的手机,游戏将一直躺在你的应用商店内,每一次看到都需要抵制一次,这是很痛苦的,长期下去也必然坚持不住,吸烟喝酒的原理同样如此,绝大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自制力,认为只要自己意志坚定,就会戒掉,实际上不是的,自制力仅仅与痛苦程度有关,并且随着时间越长,你遭受的痛苦也就随之积累,最终爆发,戒烟戒酒,甚至运动,节食,减肥都是这个原理,因为本质不是阻塞痛苦,而是疏导痛苦,将痛苦转化为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有很重要的工作,但是还是刷手机刷个不停,怎么办呢?大多数人是怎么办的呢?我再玩几分钟,整点的时候就开始工作,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但这有作用吗?可能玩了几分钟后,到了整点,“再玩十分钟吧”,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存在的问题,以至于完全控制不住,这深层原理是什么呢?深层原理就是快乐,我们在做一件快乐的事情的时候,直到这件事情做完,快乐才会消退,这种再玩几分钟就结束的方法,比不过做完这件事就结束,因为再玩几分钟,仍然做不完的话,实际上仍然在兴头上,如果做完这件事情再结束的话,快乐就会消退。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接下来工作的乐意程度,不然虽然你不想做这个娱乐了,但是你更不想做接下来的工作,因此你又开始娱乐了,这个怎么办呢?首先是提升工作的快乐程度,其次是给工作列出详细的计划,精确到小时,半个小时,让你在娱乐的过程中知道,如果我把这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浪费掉的话,这些工作就没法做完了。
他制力
虽然我极力贬低自制力的存在,但并不否认他制力的存在,乐趣与他制力是一对辩证关系,乐趣是他制力替代不了的,同样,他制力在某些地方比乐趣更有作用,甚至在某些地方,他制力是不可替代的,例如戒除游戏,换劣质手机,将游戏封号实际上是一种他制力,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乐趣解决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务必要通过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乐趣,二是约束,这两者是必须都有的。
能力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能力。为什么要学习呢?有人推崇学习无用论,在我看来,学习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智商,很多人认为智商是先天的,改不了,但实际上智商先天与后天是很难区分出来的,根本没办法单纯地测先天智商。一个小孩聪明,你是很难判断出他本来就这么聪明,还是后天学习到了超出常人的知识量,还是二者的结合。也就是说,智商完全可以凭借后天努力提升的。单纯地讲先天智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学习为什么不是全部呢?因为智商不是一个人能力的全部,除了智商还有情商,智商和情商是迈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两条腿,缺少任何一条,那就只能跳着走,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学习或者只学习而忽略人际交往,都相当于自断一腿,在与同龄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自身的资源,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就相当于轮椅,汽车这样的外界辅助工具,在别人还用双腿行走的时候,有钱人家的孩子甚至都不用走-----直接坐车就到达了别人一辈子也达不到的地方。资源,人脉也算能力的一种,因为它们与情商智商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
很多人,很多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努力学习,成绩好,就一定能过一个成功,完美的人生。这种思想尤其在落后,贫困的地区尤为盛行,这种思想只能说不全对,只是太极端,情商与智商相辅相成,只追求智商而忽略情商,势必要训练出极高的智商来弥补情商所带来的不足。最佳的办法,是一个人整体而全面的发展,学校只教智商,这是显然的,学校只教文理知识而不教你社交关系,而且在学校学习占据了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这就要求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教授孩子情商,如果仅仅只是养孩子的话,而什么也不教的话,势必造成情商的缺失。有些人常说:“有些小孩学着学着就学傻了。”这是混淆了智商与情商的关系。大多数人潜意识里认为,只要在学校里学习好,智商情商都会很好,实际上是不对的,在学校只提升智商,而且在学校学习占据了提升情商所需要的时间精力,这样说来,一个小孩变“傻”是很容易发生的问题了。
好了,现在正式讲学习,首先要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表面的,片面的,直观的,相互独立的,是对一个知识的初始印象,是知识的表层部分,感性认识在我们第一次学习到这个知识时产生,是学习知识的第一个阶段。很多人都是在达到感性认识阶段便停滞不前,表现为死记公式,却常常忘记公式,不愿了解知识核心,做不出题的变体,不擅长将多个知识点组合运用来解决问题。
理性认识是深层的,全面的,相互联系的,是对一个知识的完全掌握,是真正把握住知识精髓的体现,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之上的,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境界上,才可以真正“为所欲为”地使用知识,表现为记得住公式,能够做出题的各种变体,可以对公式进行各种变形来使用,以及能够联合各种知识来解决问题。要想达到理性知识,就需要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阅读,不断做题,不断对感性知识进行补充,直到让知识内部以及各知识之间产生联系,这才算形成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学习知识的关键,但我们无法跳过感性认识,直接在第一次学习知识的时候就是理性认识,这是不可能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分两步走,在学习感性知识的时候,就是求快,通过看通俗易懂的解释,例如讲解视频,例子,或者老师讲授,以快速形成对知识的大致印象,很多人在这里栽了跟头,以为学知识就要看定义,看公式,妄图一次就掌握知识的全部以达到理性认识境界,实际上非但连感性认识都难以形成,而且连学习的热情都打击没了。
解释例子与公式定义的关系
解释例子是对一个知识的生动表现,它是容易懂的,能够帮助人快速形成对知识的大致概念,但是它是啰嗦的,并且不能覆盖所有情况,适合于在第一次学习这个知识时使用。
公式定义是对一个知识的总的精炼概括,它是完整的,简约的,难懂的,适合于知识掌握完毕后的快速回顾时用。
理性认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我们不可能一次就达到理性认识,也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理性认识,而只能不断靠近。绝对的理性认识代表着与所有的知识联系,会做所有的题,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在这过程中,体现了时间和精力的重要性,很多人都以为只要自己上课了,认真听讲了,就一定把知识学会了,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你只达到了了解知识的层面,而未达到理解知识的层面,所谓理解知识,就是将这个知识的所有方面都了解到。很显然,你不能在一节课上就能把一个知识点全方面把握,必须要课后继续学习。
老师教授与视频自学的关系
首先说,视频自学比老师教授强百倍,老师教授永远比不上视频自学。
第一,学习是一个连贯性的过程,有可能这个知识点没有听懂,后面的知识点就全都听不懂了,而老师教授的话,很明显只讲一次,错过了就没有了,而且课堂上为了保证效率不会让你随时提问。而视频自学则可以立即回放,想看几次看几次。
第二,知识有的难,有的简单,对于每个学生都各有差异,但是老师教授的话,很可能出现对于一个学生而言,简单的知识老师着重讲,白白消耗时间和精力,难的知识被老师一笔带过,导致没弄懂,而视频自学呢,简单的可以加速,难的可以多看几遍,因此最符合自己的学习进度。
但并不是说老师一点用处都没有,老师最大的作用就是监督,约束,因为孩子是纯粹的感性生物,这决定了孩子是没办法自主学习的。要想让孩子进行学习,就必须采用胡萝卜加大棒并行的原则,一是提升学习的快乐感,二是对其进行监督。快乐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法,没有约束,你就需要极度的快乐;没有快乐,你就需要极度的约束。
但不管是老师教授还是视频自学,主要就是在第一次学习这个知识时使用,目的是尽快形成感性认识,这就足够了。有些人认为只要上课,只要认真看教学视频就可以学会知识,这是不对的,知识的彻底掌握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人认为有些知识自己早就学过了,因此在上课敷衍,这是不对的,在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上课所获得的只不过是感性认识,只有在课后做题,弄懂所有不会的地方后,才算彻底掌握知识。
知识掌握程度与考试成绩的关系
成绩围绕知识掌握程度上下浮动,虽然成绩可能有高有低,但是从长远看,其均值完全等价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时候遇到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心里会想:考试不一定会考的,从而产生懈怠心理,从而不学。这是不对的,有可能这次考试不考,但总会有一场考试会考,从而拉低平均成绩,既然有这种畏难心理,刻意遗漏一个不会的知识点,必然会遗漏其他更难的知识点,一个知识点会拉低零点几分,这种不掌握的知识多了,就会拉很多分,从而在考试中必然考不好,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达到理性认识,掌握全部知识的原因。短暂的,一时的,不可重复的高分,是虚假的高分,不会在最终的期末考试或者高考中有任何作用;长期的,稳定的高分,是真实的高分,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的东西。
记忆
最后讲记忆,记忆是学习必须要了解的,人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不存在永久记忆,这就表明任何记忆都需要长期地更新,即便是你的名字,在很长时间未使用,提及的话,也是会忘记的。
短期记忆是几秒钟就能记下的,但不到一个小时就会忘记的记忆,很明显它组成了我们生活的日常。但有些人是不懂记忆是区分为两种记忆的,他会用一次性几个小时的时间背一个东西,然后第二天就忘,反而责备自己的记忆力不佳,实际上他是混淆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关系,妄图以短期记忆的方式实现长期记忆的效果,这是行不通的。短期记忆也是有限容量的,只能记忆有限的知识,如果一次花费非常多的时间记大量的知识,你会发现记忆速度会越来越慢,效率越来越差,这也是为什么不推荐一次花费大量时间记大量知识,正确的做法是延长战线,花很多天,每一天仅花一点点时间记忆少量知识。
长期记忆是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后仍能保持的记忆,长期记忆必然要长时间的记忆,这是大脑的生理构造使然,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小树枝,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枝条掰向一边,过不久就重新回归,但是如果对这个枝条施加一个持续的力作用,等到这个枝条完全木质化后,就再也不会回去了。记忆也是一样,必须施以持续的力。因此背诵时间跨度至少两天,并且背诵时间越长,记忆时间越长,长期记忆的初期必然是短期记忆,任何企图一次性实现长期记忆的行为,其本质只是实现了短期记忆。例如背单词,应该采用每天花一点时间背诵,连续好几天背诵的方法,而不是一天花好多时间背诵。另外,长期记忆的容量近乎于无限,也就是说你想记多少知识都可以,长期记忆的容量取决于遗忘和复习达到平衡时的知识留存量。在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学的每一科知识,基本上都会超出短期记忆的容量,因此我们必须把知识存入长期记忆。
不存在永久记忆,这也是大脑构造使然,这意味着记忆会衰退,也就是遗忘,任何用不到的记忆都会被遗忘,最后只剩下一个相当低层次,完全用不了的记忆。抗遗忘的方法只有复习,复习会重新刷满记忆值,但是复习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因此我们只复习那些我们当前需要使用的,对于已经不再使用的记忆,就没有复习的必要了。当我们的遗忘与复习达到动态平衡的时候,这时候留存的知识量代表着我们的最大学习能力。
这里应该指出一点,理性认识不等于长期记忆,理性认识与长期记忆都需要长时间形成,而一个人的智商就是在长期记忆之下的理性认识,如果没有长期记忆的话,虽然你很确定你形成了理性认识,但是你就是想不起来那个公式是什么,只能用其他想起来的知识,公式进行推导,推出这个公式,如果此时你仅仅形成感性认识的话,那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你无法用其他知识,公式推出这个公式。理性认识与长期记忆相互促进,却不完全等同:长期记忆更多靠时间,理性认识更多靠精力。虽然我们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精力来形成长期记忆和理性认识,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我们无法对那些用不到的知识进行复习,因此那些知识就会在我们大脑中衰减,甚至当记忆低到一定程度我们还需要重新来形成这些理性认识,因此那些知识无法使用,听起来有点可惜,但这就是人生吧。
绝大多数人,都是错在将感性知识与长期记忆进行对立,为什么?这是人的感性目的在作怪,加深理性记忆的方法是动脑子,研究,意味着会有磕磕绊绊,没有稳定的信息流,这是痛苦的;而长期记忆则是无脑背,多数人在学习到感性认识后,在继续理性认识时感受到了痛苦,转而开始无脑背,最终形成了感性认识的长期记忆,这个问题是普遍的,每个人都会有。
学习法
最后的最后,我给出一个理论上的学习法,这个学习法分三步走:
1.基本知识获取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形成知识的感性理解,以快速理解作为标准,采用按照例子学习,阅读浅显易懂的解释的方法,快速地学完全部知识。
2.知识联会贯通阶段,这个阶段是刚刚全部知识学习完到临近考试前一段时期,这个阶段是理性认识形成时期,目标在于知识的联会贯通,本质理解。主要是通过做题的方法,以知识的完整性为标准,来攻克不会的知识和发现新知识,以求达到尽善尽美。
3.知识全部复习阶段,这个阶段是考试前一两周,目的是将所有知识装入大脑,通过做卷的方法,达到所有知识在脑中过一遍,防止忘记,同时做卷还可以模拟自己能得到多少分数。
这样当考完试后,一个知识周期就算结束了。这些知识就可以雪藏了,为接下来的知识做准备。
当然,不同的环境,学习法也是不同的,例如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在讲知识,自己掌控不了进度,当所有的知识讲完了,马上就进行考试,在这样的情况下,上面的学习方法就不适用了,但道理还是相同的,这时候就需要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一起做,但肯定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在老师讲完一节课后,立马做题,课后学习,形成这一节课里知识的理性认识,这样接续下去,直到考试前,总复习一遍。这种方法听起来感觉跟之前没什么两样,普通人一般不就是用这种方法吗?对,一般人是都用这种方法,但是他们却总是学习时愣神,刻意忽略难的知识点,一天花几个小时去背一个东西,做题时十分痛苦,这都是普通人的问题,甚至后悔没有好好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偶然,是他没有意识到学习论,以及没有环境及自身正向激励的必然。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算时间穿越到过去刚开学,他也是照样学不好。
没有一个统一的学习法,也没有一个终极的学习法,不要想着一套学习法从头用到尾,不仅要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法,而且还要随着时间,对新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有时候看似解决的问题是循环了,实际上每一次解决的问题必然是更高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