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周有一晚恰好有空,便参加了一场朋友推荐的创业者沙龙。因为是教育领域相关的话题,自己兴趣比较大。虽然天下着小雨,但还是提前赶到了会场,想着不要错过些什么。
一开始并没有带特别的期待,和周围的人分享的也是:只是想在这个场子里聆听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有意思的人们碰撞一下思想。倒也没有特别提前研究分享人和他背后的品牌故事。
而创业者上台讲故事之后,听到对方是只身带着2000元到上海闯荡,并且走遍了上海城区和郊区的每一块地方去体会市场,心中不由地赞叹起来。
真的想不到,一家有着十年成功运营历史、完成了专业化的运作并成功开启了大数据服务的机构,起点竟然是这样的。于是兴趣一下子就调了起来,觉得这是个值得仔细了解的创业故事。
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笔,演讲者在做介绍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小本本上写写记记,记录着被打动的内容和观点金句。
2
后来到了听众们交流反馈的环节,周围的几个伙伴们一聊,大家便纷纷开始分析起了这其中哪些创业和发展方向值得借鉴,是不是可以考虑投项目了等等的问题。
我在想,听这样一场分享下来,仅仅是感慨了一下分享人的创业不易和听明白了商业模式吗?
然而,并不是的。怎么说呢,有一种被赋能了的感觉。
想想创业者的故事。从0到1自然不易,需要拼上自己有限的能力和资源,克服重重困难。那接下来呢?何以持续快速增值?创业者有意无意做到了什么去推进持续的增长?
我想,给别人“赋能”这件事儿就是一个要点。
看到很多人把赋能理解为了放权,其实在我看来,赋能的概念是可以很泛化的。有一种说法我就很喜欢,所谓赋能,就是为某个主体赋予某种能力或能量。
以这位创业者的例子来说:
自己不是拿到赚来的钱肆意消费,这样让跟着的兄弟也看到希望,不吝啬分出自己的股份,是对员工和伙伴的一种赋能,兄弟们愿意继续跟着干;连接终端用户的诉求,努力完善管理和评价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让家长看到效果的衡量,家长们愿意继续续课并转介;规模化经营,分享自己的经历、生意心法、管理经营模型,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进来,看到收益,还是一种赋能,更多的投资人和潜在伙伴愿意去选择把自己的资源投进来。
3
说到赋能这件事儿,想起来职业发展管理课程里专门有一个模块是讲员工驱动力激发的,里面提到了几个关键词我觉得和我现在在想的赋能的事儿是强关联的,比如说:价值和意义的话题。
说到价值,可以是经济报酬,还可以是其他个人追求的东西,比如:安全感、声望地位、他人认可等等。
就经济报酬这项来说,这是一个社会人绕不开的话题。其实好些人很多时候是羞于谈价值回报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之前呢也算是个不习惯于谈论价值回报的典型,不是说对物质真的没什么追求,而是总觉得赤裸裸地谈钱很没有必要。
但事实上,成年人是绕不开收入焦虑这个话题的,现在的高房价又引入了房价焦虑。而且,不可否认,现在的年轻人初入社会的时候,想要靠自己打拼在大城市买套房可是比十几年前要难得多得多了。若是自己没有努力筹划经济报酬的增长,便或早或晚要陷入这样的压力。
作为创业者、领导者,能为肯干肯抗的员工考虑到这样的问题,给予公平合理、有吸引力的价值回报,是很能让人看到希望的。否则呢?人们当遭遇生活上的巨大经济压力时,是很容易会毫不犹豫去选择高价值回报的机会。
4
如果说价值是关于我获得了什么回报的问题,那意义就是关注于给别人带来了什么,毕竟社会人天然是愿意利他的。
一些看似枯燥的、重复的、或者不被周围人认可的任务,如果能和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改变关联起来,感觉就会很不一样。
比如,之前我在做公益组织筹款相关的分享的时候,就特别谈到了公益组织一定要注意保持内外部宣传。不仅仅是要向捐赠者(社会投资人)讲清楚公益项目的逻辑,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公益诉求或市场诉求;更要经常对内部也进行项目成果的宣传,最好是让一些平时不怎么与受助人打交道的员工和志愿者也能接触到生动的、来自最终服务对象的反馈。这一点,就是可以不断强化一份工作和事业的意义感。
给他人赋能,最根本的还是帮助唤起其目标感,让别人看到价值和意义,才能聚起人心和资源,把事业做大做实。
5
有时我们自己也会对执行力、时间管理和自控力等的问题产生困惑。如何提升自我管理力,我想,必要的一环,还是自我赋能。
要想明白,为什么要做好自己想做的那些事情,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反应了自己怎样的诉求需要。
其实,和不少朋友交流过,对自我赋能的方法也可以很简单粗暴哦,比如常见的自我激励的胡萝卜加大棒法,针对一个目标,列出N条做好了会如何、不完成又会怎样的清单,往往就能激发动力了。推荐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