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016年9月18日成都商报的报道:
上世纪 80 年代,雪莉·邓恩与尼古拉斯·克 里斯多夫在新婚不久之后便双双来到中国。“我们在中国待了五年,那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时光。”雪莉回忆说。 20多年前的中国,雪莉与克里斯多夫在贫瘠的大别山区,认识了一个骨瘦如柴的 13 岁女孩戴满珠,她与父母、两兄弟和姑婆住在山坡上的 一间残破的木头棚屋里,从家里走到最近的公路,至少要两个小时。 在这家人昏暗的小屋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只有父亲为姑婆准备的一口棺材。虽然戴满珠的父母都没念完小学,几乎不识字。但是戴满珠的成绩很好,是小学里的明星学生, 老师们都很疼爱她。然而,当戴满珠上到六年级时,家里实在掏不起学费了。 雪莉和尼古拉斯为此写了一篇报道,《纽约时报》的一位读者看到后,十分同情,于是通过摩 根银行汇了1万美元,帮助戴满珠支付学费。 记者夫妇将捐款交给学校,校长喜出望外, 那笔钱被当地用来建造了设备更好的小学,并且为该区的所有女孩提供了上学的学费。
当捐款用了大半之后,雪莉给捐款者打电 话,由衷表示感谢。“多亏了您的慷慨,你无法想 象,一万美元在中国的一座村庄里能带来多么大的改变!”然而对方听到这句话后,却在电话里愣住了,然后惊讶地说:“可是我捐的不是1万美元啊,是100美元!”经过一番调查后,证实是摩根银行的工作人员出错了。但是当他们联系到银行主管问他们是否打算追回那笔捐款时毫无悬念地,摩根银 行表示乐意捐出这笔钱。 学校免去了戴满珠的学费,她一直读完高中,上了一所会计学校。毕业后,她在广东省找了份工作,担任当地工厂的会计。一两年后,她开始帮亲朋好友找工作,她寄口家的钱越来越多,父母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有钱人。戴满珠后来在东莞的一家台资电子公司担任主管,嫁了人,生了女儿,日子过得十分美满。 村里的其他女孩,因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也都纷纷找到了工作,资助弟弟妹妹读书,从而让这个小村庄的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作者在书中重温这个故事时,也不禁感慨道:“这就是教育的力量。一个又一个的研究显示:教育女孩是摆脱贫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妇女要能挺身对抗不平等,要融入市场经济,接受教育往往是先决条件。”在这方面,中国被两位作者视为“发展中国家性别议题的模范”。“中国在改善妇女地位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匹敌。